한국민족문화 38, 2010. 11, 311~390쪽 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* 由 退 溪 及 朝 鲜 文 人 诗 画 看 武 夷 文 化 意 象 的 传 布 1) 查 屏 球 ** 一 退 溪 诗 论 与 陈 普 注 朱 文 公 武 夷 棹 歌 流 传 史 迹 二 理 学 家 的 误 读 与 退 溪 对 武 夷 棹 歌 诗 学 立 场 的 回 归 三 退 溪 武 夷 图 题 跋 与 诗 画 相 通 的 审 美 意 识 四 武 夷 九 曲 文 化 意 象 的 文 化 史 信 息 <국문초록> 주자( 朱 子 )가 은거하며 학문을 가르치던 무이산( 武 夷 山 )은 후세 주자를 따르는 자들이 우러러보는 곳이 되었고, 주희의 무이도가( 武 夷 棹 歌 ) 를 따 르는 작품들과 이와 관련한 해석, 평론들이 계속해서 나오고 있으며 심지어 주자의 시의( 詩 意 )를 바탕으로 한 무이산수도 및 관련 화론( 畵 論 )도 상당수 출현했다. 이러한 작품들은 모두 다양한 각도에서 후대 사람들의 주자의 문 화에 대한 형상적 이해를 표현한 것으로 그 중에서도 단연 이퇴계는 조선 시대 무이산 시와 그림의 아름다움을 토론한 선두주자로 무이산과 관련한 많은 작품들을 남겼다. 그는 문학과 아름다운 역사에 대한 이해를 돕기 위 해 직접적인 문헌을 남겼고 중국 본토 문헌의 부족함을 채웠을 뿐만 아니 라 16세기 동아시아 학자들이 신유학 정신을 만들 때의 심리적 메커니즘을 반영시켜 근세 학자들의 정신적 우상 위에 기탁한 새로운 인격의 규범과 * 本 文 原 為 第 22 次 退 溪 學 國 際 學 術 會 議 論 文, 現 又 參 閱 了 其 他 文 獻, 做 了 新 的 修 改 與 增 補, 嶺 南 大 學 張 世 厚 教 授 的 曾 給 以 指 正, 在 此 致 謝 ** 中 國 複 旦 大 學 中 文 系 教 授, 現 為 釡 山 大 學 教 授 (sinology1215@hotmail.com) - 311 -
2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정신적 이상을 구현하였고, 동아시아 근세 유교문화권의 구성 및 동아시아 근세 문명의 특징을 전형적으로 반영했다. * 주요어: 이학( 理 學 ), 무이도가( 武 夷 棹 歌 ), 진보주문( 陳 普 注 文 ), 퇴계( 退 溪 ), 무이전경도( 武 夷 全 景 圖 ) 南 宋 后, 随 着 理 学 传 播, 朱 熹 (1130 1202) 文 化 地 位 不 断 上 升, 特 别 是 到 了 元 明 时 代, 由 于 朱 熹 所 定 四 书 已 是 官 学 考 试 的 必 读 书, 朱 子 在 士 人 中 渐 被 偶 像 化 了, 几 成 为 与 孔 子 一 样 的 文 化 圣 人 在 此 过 程 中, 朱 子 隐 居 传 学 之 所 武 夷 九 曲 也 成 为 后 代 理 学 信 从 者 新 的 精 神 圣 地 中 国 朝 鲜 日 本 都 曾 出 现 了 一 些 诗 画 名 作, 甚 至 还 出 现 了 模 仿 武 夷 地 名 的 风 景 名 胜, 形 成 了 一 种 颇 有 趣 味 的 武 夷 文 化 现 象 这 些 以 武 夷 为 题 材 的 诗 画, 都 表 达 了 近 世 学 人 对 朱 子 特 有 的 文 化 情 结 比 较 朝 鲜 元 明 文 人 相 关 作 品, 可 感 受 到 近 世 渐 渐 形 成 的 东 亚 文 化 共 同 体 中 同 中 有 异 的 心 理 以 及 文 化 发 源 区 与 接 受 区 复 杂 的 纠 合 关 系, 分 析 这 些 关 系 对 于 了 解 东 亚 新 儒 学 文 化 心 理 的 构 成 甚 有 意 义 李 退 溪 (1501-1570) 关 于 武 夷 山 的 诗 文 颇 多, 影 响 甚 大, 对 于 朝 鲜 武 夷 诗 画 美 学 具 有 母 型 作 用 以 下 就 以 退 溪 武 夷 九 曲 棹 歌 及 武 夷 图 题 跋 等 为 中 心 1), 考 察 退 溪 与 朱 熹 及 元 明 时 代 中 国 文 人 相 关 作 品 的 关 系 一 退 溪 诗 论 与 陈 普 注 朱 文 公 武 夷 棹 歌 流 传 史 迹 朱 熹 写 过 多 篇 关 于 武 夷 山 水 的 诗 文, 其 中 以 武 夷 棹 歌 最 有 影 响, 当 时 及 后 来 都 有 不 少 和 作 朱 门 后 学 将 其 作 为 一 种 特 殊 的 理 学 经 典, 以 理 学 思 维 诠 释 本 诗, 将 本 诗 作 为 讲 道 之 具 这 就 是 元 人 陈 普 所 作 朱 文 公 武 夷 棹 歌 注 不 过, 本 书 在 中 国 长 期 散 佚, 至 到 清 中 叶 才 由 日 本 回 传 1) 资 料 来 源 :http://www.minchu.or.kr/man/index.jsp. ( 搜 索 : 2010 年 10 月 2 日 ) - 312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3 至 中 国 今 天 在 中 国 流 传 的 陈 普 朱 文 公 武 夷 棹 歌 注 都 是 据 日 本 佚 存 丛 书 翻 印 的 佚 存 丛 书 是 日 本 江 户 时 代 学 人 天 瀑 山 人 编 辑 的 一 部 丛 书 天 瀑 山 人, 名 林 衡 (1768~1841), 号 述 斋, 日 本 江 户 后 期 学 者, 曾 任 幕 府 文 书 行 政 中 枢 官, 朝 鲜 通 信 使, 负 责 儒 学 教 学 与 书 籍 印 刷, 参 与 管 理 幕 府 图 书 馆 昌 平 坂 学 问 所, 推 重 朱 子 学 与 清 朝 考 据 学, 是 其 时 汉 学 的 中 心 人 物 因 此, 他 有 充 分 的 条 件, 搜 辑 古 代 佚 书 这 一 套 丛 书, 专 取 中 国 已 佚 日 本 尚 存 的 古 籍, 陈 普 一 书 与 蔡 模 朱 文 公 感 兴 诗 注 合 为 一 册, 其 后 有 林 衡 跋 书 感 兴 诗 注 后 云 : 觉 轩 蔡 氏 注 朱 子 感 兴 诗 一 卷, 余 襄 日 获 活 字 版 古 木, 乃 知 其 久 传 于 世 间 矣 后 又 获 高 丽 本 于 友 人 氏, 校 之 无 异 同, 按 永 乐 性 理 大 全 编 入 感 兴 诗, 其 注 互 举 熊 胡 刘 徐 数 家, 而 蔡 氏 则 仅 一 见 于 第 二 十 首 耳 蔡 注 孤 行, 于 诸 书 无 所 见, 岂 其 佚 于 彼 者 久 与? 高 丽 本 附 录 朱 子 诗 数 十 首, 末 又 载 惧 斋 注 武 夷 棹 歌, 今 删 落 其 数 诗, 独 存 棹 歌 注, 亦 以 其 无 别 行 也 上 章 涒 滩 (1801) 孟 夏 之 月 中 九 日 天 瀑 识 在 这 篇 序 中, 天 瀑 介 绍 了 本 书 在 日 本 韩 国 的 流 传 状 况 他 所 用 底 本 是 一 活 字 古 本, 在 那 个 时 代, 活 字 印 刷 多 用 于 流 行 量 较 大 的 书, 故 他 据 此 判 断, 本 书 流 传 已 久 他 据 明 人 性 理 大 全 不 收 此 书 推 断, 本 书 在 中 土 可 能 散 佚 已 久 本 书 中 存 有 最 初 刊 印 者 刘 概 武 夷 棹 歌 跋, 其 云 : 概 居 武 夷, 常 诵 棹 歌, 见 其 辞 意 高 远, 越 绝 尘 俗, 而 未 得 其 要 领, 近 获 承 教 惧 斋 陈 先 生, 蒙 出 示 旨 义, 有 契 于 心, 乃 知 九 曲 寓 意, 直 与 感 兴 二 十 篇 相 为 表 里, 诚 学 者 入 之 一 助, 不 敢 私 己, 敬 刊 以 续 感 兴 诗 解 之 后, 与 同 志 共, 时 大 德 甲 辰 (1304) 仲 春 武 夷 刘 概 谨 跋 2) 陈 普, 闽 中 理 学 渊 源 考 元 儒 考 略 元 诗 选 中 都 有 较 详 细 的 传 记, 有 石 堂 集 二 十 二 卷 传 世 他 是 朱 熹 第 三 代 传 人, 毕 生 从 事 朱 子 学 研 究, 弟 子 甚 多, 是 元 明 两 朝 共 认 的 理 学 大 家 陈 普 未 言 本 书 作 于 何 2) 丛 书 集 成 初 编 2264 册, 朱 文 公 感 兴 诗 注 武 夷 棹 歌 注, 蔡 模 陈 普 注 - 313 -
4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时, 刘 概 跋 作 于 1304 年, 陈 普 是 亲 手 将 注 文 拿 给 他 看 的, 本 书 也 是 在 陈 普 在 世 时 即 已 刊 印 了 然 而, 在 其 后 元 明 文 献 中, 却 找 不 到 对 于 本 书 的 相 关 的 记 录 不 仅 现 存 的 各 类 陈 普 的 传 记 未 见 提 及, 而 且 在 各 类 公 私 目 录 志 中 也 没 有 发 现 任 何 著 录 资 料 无 法 相 信, 这 样 一 个 有 特 色 的 诗 歌 注 解 本 竟 然 会 完 全 失 传 了 佚 存 丛 书 很 快 就 传 到 中 国 了, 当 时 中 国 学 界 泰 斗 阮 元 极 度 重 视, 他 在 编 辑 四 库 全 书 未 收 书 提 要 时, 录 入 了 其 中 大 部 分, 又 在 编 辑 宛 委 别 藏 时 也 把 多 数 书 收 入 了 但 是, 他 并 没 有 收 入 本 书 直 到 晚 清 光 绪 年 间 扫 叶 山 房 才 完 整 地 重 印 佚 存 丛 书, 再 后 来, 商 务 印 书 馆 也 重 印 了 本 书, 在 编 纂 丛 书 集 成 时, 又 据 此 将 本 书 单 独 列 目 排 印, 如 此, 本 书 才 在 中 国 重 新 流 传 不 过, 这 部 古 籍 在 佚 失 五 百 年 后 突 然 出 现, 又 无 其 它 文 献 傍 证, 其 真 实 性 又 是 一 个 让 人 生 疑 的 问 题 阮 元 编 宛 委 别 藏 不 收 此 书, 可 能 也 是 缘 于 这 种 疑 惑 : 在 文 献 学 上 缺 乏 依 据, 这 是 需 要 论 证 的 事 搜 索 各 类 文 文 献, 发 现 在 王 世 贞 孝 靖 ( 张 基 ) 先 生 传 中 记 有 : 定 性 书 感 兴 诗 注 养 生 彚 道 要 各 一 巻 3) 这 可 能 是 刘 概 所 刻 的 合 编 本, 似 是 明 人 常 见 的 读 物, 不 过, 是 否 含 有 陈 普 武 夷 棹 歌 注, 也 尚 难 确 认 类 似 的 著 作 在 明 代 出 现 了 一 部, 黄 虞 稷 撰 千 顷 堂 书 目 卷 三 十 二 记 : 刘 孟 纯 注 朱 文 公 武 夷 棹 歌 一 卷 ( 南 海 人, 休 寜 教 谕 ) 明 人 程 敏 政 篁 墩 文 集 卷 三 十 八 书 刘 教 谕 所 注 武 夷 棹 歌 后 一 文 对 本 书 有 介 绍 : 晦 庵 先 生 武 夷 棹 歌 诗 一 巻, 今 休 宁 教 谕 南 海 刘 君 孟 纯 述 其 所 自 得 者 也 晦 庵 先 生 身 斯 道 以 启 来 学, 盖 凡 有 言 莫 非 道 之 所 寓, 况 是 诗 哉 刘 君 可 谓 笃 学 而 异 于 世 之 言 诗 者 矣 当 时 御 史 沈 继 祖 劾 先 生 十 罪, 此 诗 亦 在 论 列 中, 盖 指 其 末 章 尾 句 以 为 不 臣 也 噫, 诗 之 不 幸 若 此 而 刘 君 乃 惓 惓 百 世 之 下, 味 其 词, 思 以 发 先 生 之 心, 则 人 之 所 存, 其 相 去 何 啻 霄 壤 哉? 吾 于 是 为 之 三 叹 不 能 已 书 其 后 而 归 之 弘 3) 弇 州 四 部 稿 续 稿 卷 七 十 四 - 314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5 治 庚 戌 春 二 月 祭 丁 日 归 田 学 士 程 敏 政 识 由 程 文 介 绍, 这 是 与 陈 普 注 刘 概 刊 的 注 本 不 是 一 种, 而 是 明 人 刘 孟 纯 的 注 本, 这 个 注 本 与 陈 普 注 的 方 法 与 内 容 是 相 近 的, 都 是 理 学 家 寓 道 之 具, 或 许 受 到 陈 普 注 的 影 响, 但 程 敏 政 并 没 没 提 到 陈 普 注, 或 许 在 当 时 陈 普 注 已 不 为 人 所 知 了 林 衡 的 朱 文 公 感 兴 诗 注 跋 中 提 及 到 本 书 流 传 之 事, 他 说 本 书 已 有 朝 鲜 刊 本, 两 者 无 异 同, 这 说 明 朝 鲜 刊 本 可 能 又 是 日 本 活 字 古 本 的 底 本, 林 衡 曾 任 朝 鲜 通 信 使, 不 难 接 触 朝 鲜 刊 本, 故 完 全 有 理 由 推 断 他 所 见 的 底 本 最 初 来 源 很 可 能 是 朝 鲜 刊 本 现 在, 笔 者 在 朝 鲜 文 人 别 集 中 就 发 现 了 本 书 在 佚 存 丛 书 前 的 流 传 痕 迹 这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资 料 就 是 退 溪 集 中 相 关 的 诗 文, 李 滉 可 能 最 早 提 及 陈 普 注 一 书, 而 且 正 是 缘 于 他 的 评 论 本 书 才 在 朝 鲜 受 人 关 注 退 溪 先 生 文 集 卷 之 十 六 答 奇 明 彦 论 四 端 七 情 第 二 书 言 : 滉 闲 中, 尝 读 武 夷 志, 见 当 时 诸 人 和 武 夷 棹 歌 甚 多, 似 未 有 深 得 先 生 意 者 又 尝 见 所 刊 行 棹 歌 诗 注, 以 九 曲 诗 首 尾 为 学 问 入 道 次 第 书 名 作 者 及 刊 印 者 与 今 本 相 符, 李 滉 所 指 即 是 今 传 本 年 谱 记 载 时 在 1547 年, 这 已 是 刘 概 刊 印 本 书 后 近 二 百 五 十 年 了 在 这 两 百 五 十 年 内, 未 见 有 中 土 文 献 提 及 本 书, 这 应 是 著 录 本 书 的 最 早 文 献 这 一 则 材 料 可 在 与 退 溪 同 时 代 人 的 文 集 中 找 到 旁 证, 如 金 麟 厚 (1510~ 1560) 河 西 先 生 全 集 卷 之 六 吟 示 景 范, 仲 明, 书 后 : 君 看 九 曲 武 夷 歌 进 学 工 夫 不 在 他 次 第 分 明 须 默 会 桑 麻 雨 露 总 中 和 其 诗 意 全 取 陈 普 注 解 意, 他 应 是 陈 普 一 书 的 读 者 又 奇 大 升 ( 明 彦 )(1527~1572) 之 高 峰 先 生 集 之 两 先 生 往 复 书 也 提 及 了 陈 普 一 书, 并 有 与 李 滉 讨 论 本 书 的 书 信 : 大 升 尝 于 晦 奄 诗 集 寻 武 夷 精 舍 诸 诗 及 序 文 与 棹 歌 十 章, 略 窥 词 句, 粗 解 曲 折 而 己 未 尝 知 有 武 夷 志, 亦 未 知 棹 旨 意 之 为 如 何 也 癸 丑 间, 应 举 在 都 下, 偶 于 从 兄 处 得 见 棹 歌 注 解, 试 加 披 阅, 则 令 人 意 思 悦 惚, 将 若 无 所 底 止 者, 遂 不 敢 终 编 而 置 之 他 与 李 滉 一 起 讨 论 - 315 -
6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陈 普 注, 两 人 所 见 当 为 一 书 在 退 溪 之 后, 朝 鲜 有 多 人 提 及 本 书, 如 : 赵 翼 (1579~1654) 浦 渚 先 生 集 卷 二 十 二 读 退 溪 高 峯 论 武 夷 诗 书 : 翼 尝 窃 不 自 揆, 解 朱 子 武 夷 九 曲 诗 盖 因 刘 氏 注, 而 又 致 详 于 其 所 未 及 者, 恨 无 可 正 其 是 非 也 近 得 退 溪, 高 峯 往 复 书 论 此 诗 者 读 之 私 心 窃 深 惑 焉, 盖 河 西 于 刘 注, 无 间 然, 退 溪 有 疑 焉, 高 峯 直 诋 斥 之 不 知 先 辈 所 见 何 如 是 径 庭, 而 高 峯 之 论, 尤 所 不 可 晓 也 赵 氏 也 将 陈 普 注 误 作 刘 氏 注, 他 不 仅 见 过 陈 普 注 一 书, 而 且 还 特 别 关 注 当 时 人 对 这 一 问 题 的 争 论 又 如 李 玄 逸 (1627 1704) 葛 庵 先 生 文 集 卷 之 十 二 答 申 明 仲 己 卯 : 武 夷 九 曲 诗 批 注, 殊 无 意 味 陈 氏 门 人 极 加 赞 叹, 以 为 可 与 感 兴 诗 并 看, 殊 不 可 晓 这 是 在 李 退 溪 之 后 百 年 又 提 及 了 刘 概 刊 陈 普 一 书 又 李 瀷 (1681~1763) 星 湖 先 生 全 集 卷 之 五 十 六 书 武 夷 九 曲 图 : 余 读 诗, 至 玉 女 揷 花 之 句, 犹 疑 夫 语 意 之 不 侔, 及 谛 观 方 觉 其 为 谕 道 阶 级 也, 一 曲 谓 为 学 之 初, 探 讨 蹊 径, 莫 适 所 由 也 次 谓 旣 寻 路 脉, 一 意 精 进, 不 为 物 欲 牵 挽 也 其 论 承 陈 普 所 注 而 来, 显 然 是 读 过 陈 普 一 书 的 李 光 靖 (1714~1789) 小 山 先 生 文 集 卷 之 三 答 柳 叔 文 别 纸 : 惧 斋, 元 陈 普 尙 德, 尙 德 疑 字, 号 惧 斋, 福 宁 州 宁 德 人, 隐 居 敎 授 武 夷 棹 歌 跋 云 : 居 游 武 夷, 常 诵 棹 歌, 近 获 承 敎 于 惧 斋 陈 先 生 云 云 大 德 甲 辰 仲 春, 武 夷 谨 跋 其 抄 录 刘 概 跋 文, 与 今 传 本 是 一 致 的 笔 者 查 朝 鲜 时 代 书 目 丛 刊 中, 没 有 发 现 同 名 之 作, 仅 于 诸 道 册 板 录 完 营 册 板 目 录 中 发 现 感 兴 诗 一 书, 注 明 用 纸 八 丈 (8 页 ), 与 归 去 来 辞 用 纸 数 相 同, 估 计 仅 是 朱 子 感 兴 诗, 不 会 含 有 陈 普 注 武 夷 棹 歌 4) 在 全 寅 初 先 生 主 编 的 韩 国 所 藏 中 国 汉 籍 总 目 中, 著 录 有 朱 文 公 感 兴 诗 1554 年 写 本 与 朝 鲜 中 宗 年 间 刊 本 各 一 部, 5) 书 名 与 佚 存 丛 书 同, 可 能 含 有 陈 普 注 武 夷 棹 歌 4) 见 朝 鲜 时 代 书 目 丛 刊 第 三 册,P.1544,P.1646, 中 华 书 局 2004 年 版 5) 见 韩 国 所 藏 中 国 汉 籍 总 目, 第 五 册,P.559,P.560, 韩 国, 学 古 房 出 版 社 2005 年 版 - 316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7 上 述 这 些, 都 足 以 证 明 从 十 六 世 纪 到 十 八 世 纪 这 两 百 年 里, 陈 普 朱 文 公 武 夷 棹 歌 注 一 直 在 朝 鲜 流 传, 并 是 朝 鲜 朝 文 人 熟 知 的 读 本 借 助 建 阳 发 达 的 刊 印 业, 刘 概 之 作 流 传 到 外 朝 鲜 再 流 进 日 本, 并 为 朝 日 学 人 奉 为 理 学 经 典 6) 但 是 在 中 国 元 明 期 间, 却 已 湮 没 无 闻 这 一 的 现 象 反 映 了 文 化 输 出 地 与 文 化 接 受 地 在 文 化 交 流 过 程 中 不 同 的 走 向 陈 普 朱 文 公 武 夷 棹 歌 注 一 作, 在 其 著 述 中 并 不 占 有 重 要 地 位, 却 在 朝 鲜 朝 产 生 如 此 久 远 的 影 响 这 可 能 与 宋 元 理 学 向 东 亚 传 播 的 方 式 相 关 理 学 的 输 出 与 前 期 经 学 佛 学 禅 学 的 输 出 有 所 不 同, 不 只 是 靠 大 量 的 遣 唐 使 宾 贡 生 求 法 僧 来 中 国 留 学 多 年 后, 再 将 师 承 的 学 术 传 回 国 内 而 是 依 据 板 印 这 一 先 进 的 传 媒 技 术, 将 大 量 的 理 学 书 籍 输 入 国 内, 传 播 学 问 人 员 的 交 往 与 师 承 传 授 的 方 式 已 退 居 其 次 了 无 论 朝 鲜 或 日 本, 都 无 朱 门 的 直 系 弟 子, 但 朱 子 学 却 在 这 两 国 得 到 了 充 分 的 传 播 其 因 就 在 于 当 时 两 国 已 把 元 明 学 人 所 有 的 理 学 书 籍 绝 大 多 数 都 输 入 到 国 内 了, 可 以 说, 其 时 邻 邦 的 学 人 可 与 元 明 学 人 一 样, 读 着 相 同 的 理 学 读 物 这 一 种 传 播 方 式 决 定 了 他 们 对 由 中 国 来 的 相 关 印 刷 品 都 非 常 重 视, 特 别 是 对 陈 普 这 样 的 理 学 名 家 的 作 品 更 是 奉 之 为 经 典 正 是 在 这 一 观 念 作 用 下, 不 为 中 土 学 人 重 视 的 陈 普 注 朱 文 公 武 夷 棹 歌 一 书 才 会 在 朝 鲜 得 以 不 断 流 传 当 然, 这 首 先 又 与 李 退 溪 这 样 的 名 家 评 论 是 分 不 开 的 正 是 有 了 象 李 退 溪 这 样 大 家 对 朱 熹 武 夷 棹 歌 的 关 注, 才 激 发 了 此 后 三 百 年 间 朝 鲜 学 者 对 朱 子 武 夷 棹 歌 持 久 的 兴 趣 由 下 文 还 可 看 到, 他 还 是 朝 鲜 时 代 武 夷 诗 画 美 学 讨 论 的 发 起 人 6) 关 于 武 夷 文 化 在 日 本 影 响, 可 由 江 户 时 代 一 画 册 名 数 画 谱 来 证 之, 本 书 刊 于 文 化 七 年 (1811), 是 关 于 古 代 文 化 与 文 学 典 故 的 图 解, 其 中 有 三 幅 图 是 关 于 武 夷 九 曲 的, 参 见 文 末 附 图 本 书 刊 记 : 文 化 六 年 己 巳 十 二 月 序, 文 化 七 年 庚 午 年 春 二 月 东 野 山 人 识, 広 通 书 林, 东 京 日 本 桥 一 丁 目 北 畠 茂 兵 卫 - 317 -
8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二 理 学 家 的 误 读 与 退 溪 对 武 夷 棹 歌 诗 学 立 场 的 回 归 自 宋 后 期 以 来, 学 人 已 将 朱 熹 形 象 定 格 为 一 位 深 究 理 学 的 道 学 先 生, 学 人 也 多 从 理 学 角 度 接 受 与 阐 述 他 的 作 品 较 早 的 如 蔡 模 朱 文 公 感 兴 诗 注, 借 助 分 析 朱 子 诗 意, 对 朱 子 人 生 哲 学 进 行 新 疏 理 与 说 明 元 人 陈 普 (1244~1315) 就 是 由 这 一 角 度 注 解 点 评 了 朱 子 武 夷 棹 歌 如 : 第 一 首 云 : 朱 文 公 九 曲, 纯 是 一 条 进 道 次 序, 其 立 意 固 不 苟, 不 但 为 武 夷 山 水 也 第 一 首 言 道 之 全 体, 彻 上 彻 下, 无 内 无 外, 散 之 万 物 万 事, 无 所 不 在, 然 其 妙 处 过 于 膏 粱 之 美, 金 玉 之 贵 也, 不 可 无 发 明 故 曰 欲 识 个 中 奇 绝 处, 棹 歌 闲 听 两 三 声 其 实, 朱 熹 武 夷 棹 歌 与 感 兴 诗 是 不 同 类 型 的 诗, 感 兴 诗 本 身 承 陈 子 昂 感 遇 诗 传 统 而 来, 重 在 表 达 自 己 对 人 生 的 思 考, 朱 子 斋 居 感 兴 二 十 首 序 言 : 余 读 陈 子 昂 感 寓 诗, 爱 其 词 旨 幽 邃, 音 节 豪 宕, 非 当 世 词 人 所 及 如 丹 砂 空 青, 金 膏 水 碧, 虽 近 乏 世 用, 而 实 物 外 难 得 自 然 之 奇 寳 欲 效 其 体 作 十 数 篇, 顾 以 思 致 平 凡, 笔 力 萎 弱, 竟 不 能 就, 然 亦 恨 其 不 精 扵 理, 而 自 托 于 僊 佛 之 间, 以 为 髙 也 斋 居 无 事, 偶 书 所 见, 得 二 十 篇, 虽 不 能 探 索 微 眇, 追 迹 前 言, 然 皆 切 于 日 用 之 实 故 言 亦 近 而 易 知, 既 以 自 警 且 以 诒 诸 同 志 云 朱 子 自 言 欲 以 诗 精 于 理 探 索 微 眇, 自 警, 自 然 其 中 多 有 关 于 修 身 养 性 之 内 容, 蔡 模 以 理 学 思 维 分 析 朱 子 诗 家 之 心 尚 能 与 诗 意 相 符, 也 为 诗 歌 欣 赏 拓 宽 了 思 路 对 朱 诗 如 此 释 解 在 当 时 已 引 起 较 大 的 反 响 如 晦 庵 集 卷 二 十 七 答 詹 帅 书 言 : 去 岁 建 昌 学 官 偶 为 刻 旧 作 感 兴 诗, 遂 为 诸 生 注 释, 以 为 谤 讟 而 纳 之 台 諌, 此 教 官 者 几 与 林 子 方 俱 被 论 列 这 虽 是 一 则 因 诗 得 祸 的 事 例, 却 也 另 一 侧 面 反 映 了 以 理 学 释 诗 的 作 用 但 是, 无 论 从 诗 人 序 与 诗 作 内 容 看, 武 夷 棹 歌 并 无 明 显 的 说 理 成 - 318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9 分, 且 陈 普 与 蔡 模 不 同, 蔡 模 父 曾 得 过 朱 子 亲 授, 故 其 所 论 具 有 亲 得 师 承 的 可 信 性 陈 普 毕 竟 是 朱 门 三 传 弟 子, 并 未 有 朱 子 亲 授 之 据, 自 然 缺 乏 必 要 的 权 威 性 因 此, 在 其 流 传 过 程 中, 自 然 引 起 的 争 议 中 土 的 这 一 争 议, 从 宋 后 期 延 续 到 元 朝, 再 传 到 明 朝, 成 为 朱 子 学 中 的 一 个 话 题, 同 时, 也 随 着 朱 子 学 的 东 传 也 漫 延 到 朝 鲜, 而 且 在 朝 鲜 掀 起 了 更 热 烈 持 续 时 间 更 长 的 讨 论 退 溪 有 闲 读 < 武 夷 志 > 次 九 曲 棹 歌 韵 十 首 表 达 自 己 了 对 朱 子 武 夷 棹 歌 理 解, 7) 他 并 不 认 同 当 时 流 传 的 陈 普 注 本 退 溪 先 生 文 集 卷 之 十 六 答 奇 明 彦 论 四 端 七 情 第 二 书 言 : 滉 闲 中, 尝 读 武 夷 志 见 当 时 诸 人 和 武 夷 棹 歌 甚 多, 似 未 有 深 得 先 生 意 者 又 尝 见 所 刊 行 棹 歌 诗 注, 以 九 曲 诗 首 尾 为 学 问 入 道 次 第 窃 恐 先 生 本 意 不 如 是 拘 拘 也 九 曲 注, 优 入 圣 域, 而 未 始 非 百 姓 日 用 之 常 夫 岂 离 人 絶 世, 而 有 甚 高 远 难 行 之 事 哉 此 言 非 不 美, 柰 与 更 觅 除 是 等 语 不 应 如 何 如 何 若 曰 渔 郞 更 觅 以 下, 非 吾 学 当 如 是 谓 索 隐 行 怪 徒 有 如 是 者 云 乃 非 彼 而 喩 我 之 辞 耳 则 似 近 然 则 本 注 所 谓 此 景 非 人 间 所 多 得 者, 又 非 矣 李 退 溪 不 同 意 陈 普 之 注 的 诗 学 观 念 与 解 诗 的 方 法, 认 为 朱 子 本 意 不 可 能 象 陈 注 所 说 的 那 样, 完 全 机 械 地 与 理 学 观 念 对 应 并 以 第 十 首 拟 作 为 例, 说 明 陈 注 与 朱 子 原 诗 不 合 之 处, 虽 然 承 认 陈 注 有 优 入 圣 域 有 作 用, 但 又 有 远 离 百 姓 日 用 之 常 的 毛 病 与 之 讨 论 者 奇 明 彦 观 点 与 他 有 所 不 同, 如 高 峰 集 往 复 书 卷 一 别 纸 武 夷 棹 歌 和 韵 : 私 窃 以 为 朱 子 于 九 曲 十 章, 因 物 起 兴, 以 写 胸 中 之 趣, 而 其 意 之 所 寓, 其 言 之 所 宣, 固 皆 清 高 和 厚, 冲 淡 洒 落, 直 与 浴 沂 气 象 同, 其 快 活 矣 岂 有 杜 撰 一 个 入 道 次 第, 暗 暗 地 摹 在 九 曲 棹 歌 之 中, 以 寓 微 意 之 理 哉, 圣 贤 心 事 或 不 如 是 之 峣 崎 也 盖 此 十 章 虽 不 可 拘 拘 牵 譬, 一 一 安 排, 而 其 间 亦 意 思 跃 如 处, 此 则 7) 关 于 本 诗, 王 苏 有 专 论, 参 见 退 溪 学 论 集,171~196 页, 文 史 哲 出 版 社 1992 年 版 - 319 -
10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不 可 谓 专 无 意 于 寓 兴 也 如 一 曲 曰 虹 桥 一 断 无 消 息, 万 壑 千 峰 锁 翠 烟 者, 分 明 若 有 意 焉 然 亦 岂 以 是 为 悼 道 之 湮 废 而 发 哉 盖 即 其 所 遇 之 境 而 发 其 所 感 之 意, 故 意 与 境 真, 而 其 言 自 有 深 趣 此 其 所 以 为 朱 子 之 诗 也 若 既 有 形 容 景 物 之 意, 又 有 援 道 学 之 意, 则 便 成 二 心 矣 此 不 惟 吟 咏 之 间, 失 其 性 情 之 正, 而 学 问 之 际 亦 恐 差 毫 厘 而 缪 千 里 也 二 曲 三 曲, 亦 非 专 无 意 者, 但 恐 不 如 注 家 之 穿 凿 而 附 会 耳 四 曲 亦 然, 六 曲 七 曲 与 首 章 皆 淡 而 有 味, 然 大 升 所 见 昏 浅 不 敢 悬 想 其 意 之 所 在 也 八 曲 九 曲, 亦 若 有 意 存 焉, 如 曰 莫 言 此 处 无 佳 景, 自 是 游 人 不 上 来 盖 虽 无 绝 特 环 奇 之 观, 而 不 无 窈 窕 盘 旋 之 胜 若 游 者 从 容 探 讨, 则 必 有 无 味 之 味, 似 恐 非 无 意 也 至 于 九 曲 将 穷 眼 豁 然, 桑 麻 雨 露 见 平 川, 则 看 其 气 像, 甚 觉 透 脱 真 淡, 而 精 神 意 味 溢 于 言 外, 尢 恐 非 无 意 也, 若 注 家 所 谓 优 入 圣 域, 而 未 始 非 百 姓 日 用 之 常, 则 亦 恐 其 涉 于 张 皇 也 渔 郎 以 下, 寻 常 看 作 戒 譬 之 辞 若 曰 穷 尽 九 曲, 则 眼 界 豁 然, 而 桑 麻 雨 露, 掩 蔼 平 川, 此 而 犹 有 所 未 惬, 更 欲 求 桃 源 之 境, 则 是 乃 别 之 天 而 非 人 间 事 矣, 戒 游 者 不 可 舍 此 而 他 求 也 奇 明 彦 基 本 同 意 退 溪 的 说 法, 认 为 武 夷 棹 歌 是 因 物 起 兴, 以 写 胸 中 之 趣, 并 非 有 意 按 排 出 一 种 入 道 次 第 但 是 他 与 李 退 溪 又 有 所 不 同, 他 认 为 朱 子 并 不 是 无 意 于 寓 兴, 关 键 是 对 此 的 理 解 不 可 于 机 械, 更 不 能 穿 凿 附 会, 如 果 认 为 既 有 形 容 景 物 之 意, 又 有 援 道 学 之 意 则 是 将 诗 家 看 成 有 二 心, 如 此 解 诗 反 失 性 情 之 正 他 认 为 诗 家 由 当 下 所 遇 之 境 而 发 出 真 情 实 感, 意 与 境 真, 其 言 自 然 有 深 意 趣 味, 不 必 由 外 加 而 来 他 以 这 样 的 诗 学 观 念 接 受 朱 子 武 夷 棹 歌 既 反 对 穿 凿 之 论, 又 认 为 诗 中 若 有 意 存 尢 恐 非 无 意 奇 氏 虽 然 对 流 传 的 陈 普 注 并 不 是 完 全 信 任, 但 囿 于 朱 子 理 学 圣 人 的 这 一 人 格 形 象, 仍 以 为 武 夷 棹 歌 中 有 理 学 寓 意, 在 诗 学 观 念 与 思 维 方 式 与 感 兴 诗 注 武 夷 棹 歌 注 训 蒙 绝 句 注 这 类 理 学 家 诗 评 之 作 是 相 通 的 当 时 朝 鲜 文 人 多 有 这 一 倾 向, 他 们 更 乐 意 接 受 陈 普 注 诗 的 思 路, 在 奇 明 彦 别 纸 武 夷 棹 歌 和 韵 末 一 文 结 尾, 奇 氏 叙 述 当 时 另 一 个 现 象 : 且 近 来 诸 家 所 著, 或 注 解 前 书, 或 集 述 己 意 者, 纷 然 杂 出, 使 学 者 - 320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11 眩 于 是 非, 不 知 所 择, 而 学 者 方 且 厌 常 喜 新, 竞 取 而 观 之, 良 可 叹 息, 俗 间 所 行 训 蒙 绝 句, 私 心 亦 尝 疑 之, 曾 于 都 下 拜 见 之 日, 僭 禀 鄙 见, 而 先 生 亦 以 为 疑 非 朱 子 所 著, 于 是 乎, 颇 自 幸 矣 然 学 者 多 以 为 朱 子 所 著 而 诵 习 之 者, 亦 可 叹 也 虽 然 李 退 溪 与 奇 明 彦 都 怀 疑 训 蒙 绝 句 一 书, 但 本 书 流 传 甚 大, 多 数 文 人 相 信 它, 这 说 明 在 理 学 思 潮 中, 这 种 理 学 化 的 诗 学 评 论 已 成 为 一 种 风 潮 上 文 李 退 溪 提 及 的 河 西 先 生 金 麟 厚 (1510~1560) 的 诗, 存 于 河 西 先 生 全 集 卷 之 六, 吟 示 景 范, 仲 明 书 后 : 君 看 九 曲 武 夷 歌 进 学 工 夫 不 在 他 次 第 分 明 须 默 会 桑 麻 雨 露 总 中 和 ( 综 论 ) 道 丧 千 年 圣 路 湮 中 天 白 日 晦 精 神 烟 光 幸 带 斜 阳 照 霁 月 东 来 意 更 新 ( 一 曲 ) 外 物 交 前 视 最 先 中 间 艶 色 易 流 迁 行 庭 不 见 艮 其 背 一 味 从 今 向 本 然 ( 二 同 ) 志 士 恒 存 沟 壑 心 明 昏 相 代 古 犹 今 修 身 静 俟 无 他 念 不 比 空 投 饿 虎 林 ( 三 曲 ) 河 西 先 生 全 集 卷 之 十 吟 示 景 范 仲 明 解 武 夷 九 曲 : 好 意 看 他 望 道 时, 先 从 远 色 舍 生 推 金 鸡 水 月 如 眞 识, 烟 雨 平 林 又 却 疑 涵 养 熟 来 能 制 动, 见 闻 高 处 不 忘 卑 功 亏 一 篑 尤 加 戒, 莫 向 桃 源 别 路 移 郑 氏 以 诗 解 诗, 其 方 法 思 路 观 念 与 陈 普 注 完 全 相 同, 认 为 朱 子 诗 中 有 进 学 功 夫, 且 次 第 分 明, 并 以 诗 对 陈 普 各 首 的 注 文, 作 了 新 的 发 挥 最 后 一 首, 对 这 一 功 夫 次 第 进 行 了 形 象 的 说 明 奇 明 彦 在 信 中 不 同 意 河 西 释 诗 结 论, 但 对 其 释 诗 方 法 并 无 异 议 在 退 溪 之 后, 关 于 陈 普 注 的 讨 论 就 在 朝 鲜 学 者 中 沿 续 下 来 如 赵 翼 (1579~1654) 浦 渚 先 生 集 卷 二 十 二 读 退 溪 高 峯 论 武 夷 诗 书 : - 321 -
12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刘 氏 注 谓 辞 语 未 畅 达 则 可, 谓 非 朱 子 意 则 窃 恐 决 不 然 也 愚 则 以 为 将 入 道 次 第 摹 在 九 曲, 岂 有 不 可 此 见 圣 贤 用 意 精 深 处, 岂 谓 之 峣 崎 哉 孔 孟 之 言, 其 譬 喩 精 妙 处 亦 多, 此 岂 峣 崎 而 可 病 乎 窃 恐 其 于 圣 贤 心 事, 或 未 深 察 也 且 朱 子 平 生 以 道 学 为 己 任, 使 其 诗 无 所 譬 则 已, 若 有 所 譬 则 必 是 道 学, 而 非 他 事 也, 明 矣 况 比 之 道 学 工 夫, 节 节 相 合, 无 有 不 合 者, 何 乃 谓 必 非 譬 道 学 而 譬 他 事 耶? 此 皆 愚 之 所 未 晓 也 夫 朱 子 作 此 诗 以 譬 道 学 之 事, 其 意 历 历 着 见, 无 可 疑 者 使 稍 知 此 学 向 方 者 见 之, 皆 可 以 知 之 矣 刘 氏 注 诚 为 得 之, 然 亦 非 能 见 人 之 所 不 能 见 也 赵 氏 基 本 站 在 陈 普 注 本 的 立 场 上, 评 论 了 退 溪 高 峰 河 西 三 论, 明 确 表 明 同 意 河 西 之 说, 对 高 峰 之 论 逐 项 加 以 批 评 其 论 有 一 核 心 论 点 就 是 凡 诗 一 定 有 譬, 作 为 道 学 家 朱 熹 所 譬 一 定 是 道 学 思 想, 对 朱 子 形 象 的 理 解 成 了 他 对 朱 诗 理 解 的 依 据 他 比 前 三 位 晚 了 七 八 十 年, 与 退 溪 等 人 初 次 接 触 陈 普 注 本 不 同, 他 所 面 对 的 陈 普 注 已 是 获 得 了 理 学 经 典 地 位 了, 他 能 够 发 挥 的 解 释 空 间 很 小, 很 难 突 出 理 学 思 维 的 模 式 又 如 李 玄 逸 (1627 1704) 葛 庵 先 生 文 集 卷 之 十 九 愁 州 管 窥 录 : 若 陈 氏 所 著 武 夷 棹 歌 批 注 文 字, 愚 决 知 其 非 朱 夫 子 本 意 也 何 以 言 之? 夫 子 平 日 所 著 大 小 文 字 举 皆 平 易 明 白, 使 人 易 晓 其 论 入 道 次 序 则 具 着 于 经 传 集 注 章 句 或 问 等 书, 至 他 形 诸 笔 札 发 于 篇 什 者, 亦 皆 直 指 明 言, 究 极 精 微 何 用 更 托 诗 章, 为 此 艰 深 隐 晦 之 语 乎? 愚 尝 反 复 其 篇 而 详 其 语 意, 则 祗 是 从 容 讽 咏, 以 尽 其 山 川 林 木 舟 楫 沿 洄 闲 静 幽 阒 之 趣 而 已 曷 尝 有 如 陈 氏 之 所 以 为 说 者 乎? 设 令 其 间 或 有 一 言 半 句 依 俙 近 似 者, 岂 可 因 此 傅 会, 便 谓 全 篇 大 意 实 出 于 此 耶? 屈 原 离 骚 以 望 舒 蜚 廉 飘 风 云 霓 之 属, 托 言 神 灵 护 卫 之 意 初 无 善 恶 之 分 也, 为 之 批 注 者 以 飘 风 云 霓 为 小 人, 月 为 淸 白 之 臣, 风 为 号 令 之 象, 朱 子 讥 其 皆 无 义 理 又 尝 谓 学 春 秋 者 多 凿 说 乃 言 曰 : 汉 末 有 发 霍 光 壻 范 明 友 奴 冢, 奴 犹 活 说 光 家 事, 与 汉 书 相 应 某 说 学 春 秋 者, 今 如 此 穿 凿 说 只 恐 一 朝 于 地 中, 得 夫 子 家 奴 出 来 说 夫 子 当 时 之 意, 不 如 此 尔 愚 于 陈 氏 武 夷 棹 歌 批 注 陈 情 亦 云 - 322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13 他 是 陈 普 注 的 反 对 者, 其 理 由 之 一 是 注 文 艰 深 隐 晦 之 语 与 夫 子 平 日 所 著 平 易 明 白, 使 人 易 晓 的 文 风 不 符 理 由 之 二 是 其 论 道 之 文 多 着 于 经 传 集 注 章 句 不 必 更 托 诗 章, 他 通 过 语 言 与 文 体 的 比 较, 认 为 陈 氏 所 注 不 契 合 朱 子 思 维 但 是 即 便 如 此, 以 理 学 思 维 解 释 朱 诗, 仍 是 很 流 行 如 蔡 之 洪 (1683~ 1741) 凤 岩 集 卷 之 一 谨 步 朱 先 生 诗 韵 : 首 言 先 生 德 气 浑 成, 倡 起 絶 学 之 意 ; 中 言 博 学 明 辨, 眞 积 力 行, 知 止 静 虑, 气 像 宏 大, 而 德 旣 及 人, 洁 身 嘉 遯, 不 为 诡 异, 直 接 正 统 之 意 ; 末 又 统 言 物 我 一 理, 求 之 则 在 是 之 意 咏 叹 反 复, 各 有 攸 属, 览 者 恕 之 间 世 人 豪 卽 地 灵, 性 全 天 赋 气 兼 淸 万 家 牢 睡 昏 昏 处, 始 把 洪 锺 振 一 声 ( 緫 论 德 业 ) 野 渡 撑 将 万 斛 船, 细 探 花 柳 过 前 川 丝 毫 察 尽 源 头 廓, 泰 宇 澄 明 絶 点 烟 ( 格 致 ) 累 土 期 成 泰 华 峯, 一 毫 私 伪 不 曾 容 春 氷 虎 尾 常 存 戒, 铁 锁 门 关 透 几 重 ( 诚 意 ) 靑 海 源 头 撑 小 船, 风 和 水 静 几 多 年 査 尘 凈 洗 无 时 已, 宝 镜 眞 珠 独 自 怜 ( 正 心 ) 泰 山 乔 岳 气 岩 岩, 禽 兽 居 焉 树 木 毵 瞻 仰 弥 高 难 可 及, 只 看 秋 月 照 寒 潭 ( 气 像 ) 江 汉 浸 膏 逐 处 深, 天 根 培 养 秀 穹 林 看 他 物 物 同 春 意, 始 识 乾 坤 造 化 心 ( 敎 育 ) 泛 滥 洪 波 汨 两 湾, 鲧 堙 禹 瀹 自 无 关 优 游 静 里 平 生 乐, 小 苑 莺 花 底 处 闲 ( 出 处 ) 莫 放 轻 舟 下 急 滩, 纷 纷 歧 路 细 寻 看 吾 人 此 道 元 无 二, 絺 绤 谁 言 可 耐 寒 ( 卞 异 ) 千 古 渊 源 一 脉 开, 盈 科 后 进 绿 濚 洄 虚 舟 独 泛 观 澜 处, 日 夜 源 源 活 水 来 ( 道 统 ) 浑 融 全 軆 物 同 然, 洒 落 荷 珠 月 暎 川 非 远 非 高 求 可 得, 虗 灵 之 外 更 无 天 ( 緫 论 道 体 ) - 323 -
14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他 就 是 按 照 陈 普 注 本 所 解 意 思 写 作 这 组 和 韵 之 作, 俨 然 将 这 组 诗 视 为 理 学 教 化 之 韵 语, 并 以 注 文 将 各 诗 所 含 的 理 学 教 化 的 主 题 表 示 出 来 又 如 朴 世 采 (1631 1695) 南 溪 先 生 朴 文 纯 公 文 外 集 卷 第 十 杂 着 退 溪 文 集 记 疑 疑 义 癸 亥 六 月 十 六 日 : 窃 谓 朱 夫 子 尝 以 为 不 甚 好, 故 自 一 曲 至 七 曲, 只 历 叙 所 见 而 已, 至 八 曲 然 后 美 其 势 欲 开 其 下 始 言 此 处 佳 景, 至 九 曲 然 后 遂 言 豁 然 其 下 仍 言 桑 麻 雨 露 霭 平 川, 则 人 世 境 界 也 然 此 处 自 有 桃 源 路, 则 是 其 寻 常 中 自 有 妙 处, 此 于 人 间 别 有 天 也 以 学 言 之 则 正 如 曾 点 只 于 日 用 动 静 之 间, 自 有 尧 舜 气 象 也 然 则 所 谓 桃 源 路 者, 恐 只 在 九 曲 之 内 所 谓 除 是 者, 卽 除 是 除 非 之 意 只 是 发 语 辞, 不 必 释 在 人 间 之 下, 盖 谓 于 人 世 之 间 别 有 天 也 此 正 是 朱 夫 子 所 谓 鸢 飞 鱼 跃, 只 在 夫 妇 所 知 所 能 者 也, 如 此 看 未 知 如 何 若 如 李 先 生 意 看, 则 意 思 虽 好, 而 恐 非 本 诗 之 意 且 于 豁 然 之 外, 复 觅 别 处, 则 恐 不 免 高 峯 所 虑 之 弊 矣 昨 因 金 延 之 来 问 棹 歌 退 溪 高 峯 说 孰 优, 谨 答 曰 高 峯 说 恐 胜 可 见, 事 过 一 个 世 纪, 退 峰 高 峰 之 论 已 成 诗 学 研 讨 的 话 题, 他 认 为 高 峰 之 论 高 于 退 溪, 随 着 理 学 流 布, 理 学 思 维 已 深 深 渗 入 到 诗 学 思 维 之 中 了 综 合 分 析 以 上 各 家 讨 论, 虽 然 对 于 具 体 诗 句 解 析 各 有 不 同, 但 是, 核 心 问 题 还 是 退 溪 高 峰 讨 论 的 话 题, 即 朱 子 武 夷 棹 歌 是 否 是 表 达 了 理 学 思 想, 这 也 即 是 诗 学 思 维 与 理 学 思 维 的 关 系 相 比 而 言, 退 溪 之 论 与 其 拟 作 更 多 的 是 站 在 诗 家 思 维 的 立 场 上, 对 朱 子 诗 家 之 心 有 更 深 的 体 验 与 理 解, 而 且 也 更 符 合 朱 子 此 作 的 原 意 关 于 朱 子 原 作, 前 辈 与 时 贤 已 作 了 诸 多 分, 其 基 本 结 论 多 是 肯 定 朱 子 抒 怀 造 境 的 艺 术, 并 否 定 了 陈 普 注 的 曲 解, 对 此 此 处 不 再 重 复 笔 者 还 可 补 充 一 个 证 据, 即 朱 子 此 作 最 初 的 反 响 在 朱 子 完 成 这 一 组 诗 后 不 久, 就 出 现 了 多 首 和 作, 这 些 和 作 的 艺 术 倾 向 应 与 朱 子 原 诗 是 相 符 的, 也 是 对 朱 子 原 诗 主 题 最 初 的 阐 释 如 朱 子 武 夷 棹 歌 之 二 : 一 曲 溪 边 上 钓 船, 幔 亭 峯 影 蘸 晴 川 虹 桥 一 断 无 消 息, 万 壑 千 岩 锁 翠 烟 其 他 人 - 324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15 的 和 作 有 : 辛 稼 轩 (1140~1207): 山 上 风 吹 笙 鹤 声, 山 前 人 望 翠 云 屏 蓬 莱 枉 觅 瑶 池 路, 不 道 人 间 有 幔 亭 白 玉 蟾 (1194~1224?): 幔 亭 峯 下 泛 仙 船, 洞 口 璚 华 锁 翠 烟 一 自 魏 王 归 绛 阙, 至 今 哀 怨 岭 头 猿 8) 留 元 刚 (1205 进 士 ): 一 曲 初 篙 上 水 船, 翠 峯 苍 壁 挟 洄 川 彩 幢 幔 屋 今 何 在, 空 有 丹 炉 石 鼎 烟 方 秋 厓 (1232 进 士 ): 桃 花 认 得 钓 鱼 船, 醉 着 归 来 月 满 川 山 鬼 已 磨 苍 玉 壁, 更 留 名 字 与 风 烟 将 朱 熹 之 作 与 其 它 四 人 作 品 相 比 较, 风 格 题 旨 基 本 相 似, 都 是 题 景 诗 作, 表 现 景 物 风 光 的 特 色 以 及 与 之 相 关 的 传 说, 突 出 了 景 色 的 奇 丽 与 奇 幻, 并 没 有 着 意 表 现 理 学 思 想 的 成 分, 其 中 方 留 白 三 人 作 品 还 是 对 朱 子 诗 的 和 韵 之 作, 他 们 都 是 与 朱 子 同 时 代 人, 足 见, 当 时 人 对 朱 熹 这 一 组 诗 的 接 受 与 理 解 也 并 无 理 学 意 识, 对 这 组 诗 理 学 化 的 解 释 应 是 元 代 以 后 的 事 三 退 溪 武 夷 图 题 跋 与 诗 画 相 通 的 审 美 意 识 退 溪 时 代, 由 元 明 传 入 朝 鲜 朱 子 学 已 开 始 流 行, 以 理 学 释 诗 的 方 法 已 成 为 一 股 新 潮, 并 为 人 所 重 退 溪 是 力 倡 朱 子 学 的 儒 者, 并 潜 心 研 习 理 学, 推 动 了 朱 子 学 的 东 传 与 在 朝 鲜 的 本 土 化 然 而, 就 是 这 样 一 个 理 学 大 家 却 能 在 评 论 朱 子 武 夷 棹 歌 时 力 排 已 占 有 上 风 的 新 潮 与 众 议, 从 诗 家 的 立 场 上, 将 朱 诗 拉 回 到 审 美 世 界 里 他 之 所 以 能 够 如 此, 由 其 题 咏 武 夷 画 的 诗 文 看, 这 在 于 他 一 直 以 审 美 化 心 态 对 待 朱 熹 这 一 人 格 偶 象, 对 武 夷 山 水 一 直 存 有 一 种 审 美 化 的 想 象 他 的 文 集 中 多 次 提 及 此 事, 这 也 为 东 亚 绘 画 史 留 存 了 可 贵 的 史 料 8) 清 卞 永 誉 撰 式 古 堂 书 画 汇 考 卷 五 十 四 : 徐 良 夫 武 夷 九 曲 櫂 歌 圖 并 記 卷, 所 录 诗 文 都 是 题 写 在 原 画 上 的 文 字 - 325 -
16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退 溪 李 仲 久 家 藏 < 武 夷 九 曲 图 > 跋 ( 陶 山 全 书 第 三 册 卷 六 十,293 页 ) 言 : 三 十 六 洞 天 无 则 已, 有 则 武 夷 当 为 之 第 一 故 其 中 古 多 灵 异 之 迹, 天 生 我 朱 子, 不 得 有 加 为 于 天 下, 卒 至 卷 怀 栖 循 于 大 隐 屏 下, 使 夫 灵 仙 窟 宅 之 地 变 而 为 邹 鲁 道 义 之 乡, 天 意 固 有 所 未 可 知 也 而 彼 一 时, 天 下 之 不 幸, 岂 不 为 兹 山 之 幸 也 耶 又 岂 不 为 百 世 斯 文 之 大 幸 也 耶 世 传 武 夷 图 多 矣, 余 昔 在 京 师 求 得 数 本, 倩 名 画 摹 来, 由 其 元 本 疏 略, 传 亦 未 尽 吾 友 李 君 仲 久 近 寄 一 本 来, 满 目 云 烟, 精 妙 曲 尽, 耳 边 怳 若 棹 子 棹 歌 矣 噫, 吾 与 吾 友 独 不 得 同 其 时, 买 舟 幔 亭 峰 下, 辍 棹 于 石 门 坞 前, 获 仁 智 堂 日 侍 讲 道 之 余, 退 而 与 诸 门 人 咏 歌 周 旋 于 隐 求 观 善 之 间 以 庶 几 万 一 也 李 君 要 余 书 书 棹 歌 于 逐 曲 之 上 既 书 因 识 所 感 于 卷 末 而 归 之 嘉 靖 甲 子 ( 四 十 三 年,1564) 二 月 初 吉 真 城 李 滉 跋 关 于 这 篇 题 跋 的 写 作, 退 溪 在 其 它 书 信 中 反 复 提 及, 从 中 我 们 可 了 解 退 溪 读 画 与 题 跋 写 作 的 过 程 如 退 溪 先 生 文 集 卷 之 十 一 答 李 仲 久 甲 子 : 武 夷 图, 精 备 可 玩, 尙 未 题 跋 又 答 李 仲 久 : 武 夷 图, 依 所 敎, 书 棹 歌 于 每 曲 而 跋 语 深 恐 厚 溷, 重 违 谬 嘱, 且 以 寓 见 微 意 为 幸, 冒 不 知 避, 可 笑 狂 痴 之 甚 也 又 恐 因 此 跋 有 难 以 示 人 者, 则 遂 使 名 区 妙 迹, 沈 晦 于 箧 藏, 而 世 不 得 见 也 至 因 崔 子 粹 报 白, 知 滉 爱 赏 此 画, 许 欲 倩 工 别 摹 一 本, 以 相 投 寄 此 出 于 料 外, 万 万 之 幸 也, 第 未 知 此 事 果 可 以 易 就 如 所 喩 否, 果 尔 则 厚 意, 何 可 胜 耶 又 答 李 仲 久 乙 丑 : 武 夷 图, 留 意 画 成, 装 轴 精 絶, 珍 重 寄 来, 洞 府 烟 霞, 大 隐 遗 迹, 入 手 照 眼, 每 一 披 玩, 耳 边 如 闻 棹 歌 之 声 矣 - 326 -
近世东亚士人的精神桃源 / 17 由这些材料可见出当时 武夷图 传播过程 退溪此前见过多种 武夷 图 而且还请人摹写过多幅 退溪这次所见的 武夷图 是李仲久请人 摹写的 此事表明当时文人间有摹写 武夷图 之风气 由此不难想象其 时 武夷图 在文人中流传之广 入宋之后 随着中原 人口的南移 闽中不断 得到开发 武夷山水之 美已进入到画家 诗人 的视野 现存最早武夷 山水图是北宋燕文贵的 <武夷叠嶂图>(图一) 原图可能已不存了 现 存有后人仿作 9)其中 以 清 人王 翚 ( 1 6 3 2 1717)仿作(图二)最有 名 可见其仿佛 其重 点是突出武夷自然山水 之奇致 <图一>: <图二>: 北宋燕文贵的<武夷叠嶂图> 元方从义<武夷棹歌> 宋时已有一些题写武 夷图的诗文 如李纲(1083 1140) 梁溪集 卷十三 崇安令朱邈公达送示 武夷图因成絶句 秀气蜿蜒作武夷 岩峦窈窕白云飞 再游未尽平生兴 六幅生绡画 得归 (诗作于于宣和二年(1200)) 朱熹 武夷图序 叙述了在宋流传 武夷图 9) 秘殿珠林石渠宝 (成书于1744 年)录有宋人艾淑 武夷山图 邵松年(1848 1923) 古缘萃录 卷十八录有宋人张择瑞 武夷山图 可信度不大 其图也未传于今 - 327 -
18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武 夷 君 之 名 著 自 汉 世 祀 以 干 鱼, 不 知 果 何 神 也 今 建 宁 府 崇 安 县 南 二 十 余 里, 有 山 名 武 夷, 相 传 即 神 所 宅, 峰 峦 嵓 壑, 秀 拔 竒 伟, 清 溪 九 曲, 流 出 其 间, 两 崖 絶 壁 人 迹 所 不 到 处, 往 往 有 枯 查 挿 石 鏬 间, 以 庋 舟 船 棺 柩 之 属, 柩 中 遗 骸, 外 列 陶 器, 尚 皆 未 坏, 颇 疑 前 世, 道 阻 未 通, 川 壅 未 决 时, 夷 落 所 居, 而 汉 祀 者 即 其 君 长 盖 亦 避 世 之 士 生 为 众 所 臣 服, 没 而 传 以 为 仙 也, 今 山 之 羣 峰 最 髙 且 正 者, 犹 以 大 王 为 号, 半 顶 有 小 丘 焉, 岂 即 君 之 居 耶, 然 旧 记 相 传, 诡 妄 不 经, 不 足 考 信 故 有 版 图, 迫 迮 漶 漫, 亦 难 辨 识, 今 冲 佑 羽 人 髙 君 文 举, 始 复 更 定 此 本, 于 其 乡 背 隐 显 之 间, 为 能 有 以 尽, 发 其 秘 且 属, 隐 屏 精 舍 仁 智 堂 主 为 题 其 首, 以 祛 旧 传 之 惑 云 ( 晦 庵 集 卷 七 十 六 ) 由 此 可 看 出, 至 少 在 朱 熹 时 代 前, 武 夷 图 主 要 表 现 山 水 的 奇 幻 之 处, 以 体 现 道 家 的 自 然 之 气 以 及 与 此 地 传 说 的 仙 人 之 气 宋 欧 阳 守 道 10) 巽 斋 文 集 卷 十 八 有 题 虞 堪 画 武 夷 图 一 文, 可 代 表 武 夷 风 光 在 宋 人 心 目 中 的 印 象 : 尝 闻 此 山 有 仙 人, 蜕 骨 在 絶 顶 上 棺 中, 棺 只 如 世 上 木 棺, 不 掩 亦 不 朽, 不 知 㡬 千 百 年 矣 邑 人 请 仙 骨, 祷 雨 辄 应, 即 奉 归 之, 然 山 斗 絶 不 可 攀 跻, 山 下 能 往 取 骨 者, 惟 二 人 未 尝 过 三 人, 亦 未 尝 阙 所 谓 幔 亭 者, 仙 人 成 道 时, 受 宴 于 帝, 帷 幔 遍 山, 山 下 人 皆 得 与 观, 受 麟 脯 异 果 之 赐, 今 旁 山 居 者 不 一 姓, 皆 自 称 真 君 子 孙 云 右 得 之 武 夷 山 道 士, 谩 附 志 于 此, 他 日 遇 山 中 人, 当 更 问 之 庐 陵 欧 阳 某 书 欧 阳 守 道 所 述 可 印 证 以 上 说 法, 其 题 跋 更 加 突 出 了 道 家 仙 气 入 元 之 后, 武 夷 图 立 意 开 始 变 化 了, 画 家 多 取 朱 子 武 夷 棹 歌 立 意 如 元 人 方 从 义 ( 约 1302~1393) 的 < 武 夷 棹 歌 >( 图 三 ), 由 其 画 题 就 可 见 出 画 家 的 构 思 立 意 都 是 来 自 朱 子 的 武 夷 棹 歌 组 诗, 式 古 堂 书 画 汇 考 卷 五 十 三 记 有 方 方 壶 武 夷 放 棹 图 并 识, 介 绍 此 画 言 : 纸 本 小 挂 幅 水 墨, 危 峯 孤 峙, 乱 木 萧 槭, 扁 舟 溯 涧, 以 草 书 法, 作 畵 不 止, 衣 钵 巨 10) 欧 阳 守 道, 咸 淳 三 年 (1267) 以 少 傅 吕 文 徳 荐 添 差 通 判 建 昌 军 迁 著 作 佐 郎, 兼 崇 政 殿 说 书, 兼 权 都 官 郎 中 - 328 -
近世东亚士人的精神桃源 / 19 <图三>: 清王翚(1632 1717)仿燕文贵作 师 画上题曰 叔堇佥宪周公近采兰 武夷放棹九曲 相别一年 令 人翘企 因仿巨然笔意 图此奉寄 仲宣幸达之 至正己亥壶寓乌君山 识 由图看 这可能是武夷九曲之第一曲 是一局部图11) 从文献上 看 完整的 武夷九曲图 在元代就出现了 如元人王兰思(宣慰)有 僣题 武夷九曲图 一诗 一曲溪边一曲仙 棹歌遗响有谁传 西风吹入无声画 来上江东子 静船 由诗意推断画意 他所见的 武夷九曲图 应有朱子诗意 清人王毓贤撰 绘事备考 卷 七记有元人陈仲仁 武夷九曲 图 九幅 卞永誉撰 式古堂书 画汇考 卷三十二也着录了同 样的内容 清 石渠宝笈 卷四 记有 明人画扇四册 第 十八幅 墨画山水 款云 武 夷九曲图 华亭赵左 但 <图四>: 董其昌<纪游武夷笋峰> 是,这些画作现在多不存了 现仅见到董其昌<纪游武夷笋峰>(图四) 这也只是武夷九曲局部图 而 不是九曲全景图 现存的中国古画中 最早全景式 武夷九曲图 除了上述王翚 可能 11) 明蓝智撰 蓝涧集 卷二 题程芳远所得方方壶写大王峰 点明本画所绘大王峰 - 329 -
20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只 是 王 敬 铭 1712 年 所 作 的 < 武 夷 九 曲 图 >( 图 五 ) 册 页, 技 法 上 多 有 青 绿 山 水 特 色, 似 有 所 承 < 图 五 >: 王 敬 铭 1712 年 所 作 的 < 武 夷 九 曲 图 > 册 页 从 元 代 到 清 代, 从 方 从 义 到 王 敬 铭, 武 夷 全 景 图 的 出 现 似 乎 是 太 晚 了, 这 显 然 是 因 资 料 不 足 而 造 成 的 虚 像 退 奚 世 传 武 夷 图 多 矣 一 语, 印 证 了 王 兰 陈 仲 仁 等 全 景 式 的 武 夷 九 曲 图 的 存 在 郑 逑 (1543~ 1620) 寒 冈 先 生 文 集 卷 之 九 书 武 夷 志 附 退 溪 李 先 生 跋 李 仲 久 家 藏 武 夷 九 曲 图 后 一 文 介 绍 了 这 幅 由 退 溪 题 跋 的 武 夷 图 的 特 点 : 余 旧 有 九 曲 图 卽 李 先 生 题 跋 李 静 存 所 藏 唐 本 之 摹 写 者 也 信 乎 所 谓 满 目 云 烟 精 妙 曲 尽 怳 若 耳 边 之 有 闻 矣 又 于 唐 本 册 子 中 得 总 图 与 书 院 图 顷 在 花 山 偶 値 画 手 并 令 模 入 志 中 系 以 李 先 生 跋 文 每 于 闲 中 时 一 翫 阅 不 觉 此 身 之 落 在 东 偏 四 百 有 余 年 之 下 不 知 当 日 日 侍 讲 道 而 歌 咏 周 旋 于 其 间 者 其 气 像 意 味 又 复 何 如 也 邪 感 想 之 余 因 窃 识 焉 己 酉 暮 春 丁 未 逑 书 郑 氏 除 见 到 退 溪 那 幅 武 夷 图 之 外, 还 见 到 明 人 所 绘 的 武 夷 风 光 组 图, 有 总 图 书 院 图 等, 这 种 结 构 实 与 王 敬 铭 所 之 武 夷 图 近 似 退 溪 先 生 文 集 卷 之 二 黄 仲 举 求 题 画 十 幅 丁 巳 武 夷 九 曲 : 悯 世 难 从 圣 海 浮 隐 屛 嘉 遯 且 优 游 晨 门 岂 识 当 时 意 只 有 寒 溪 万 古 流 由 诗 题 看, 这 应 是 一 幅 全 景 图 由 各 家 题 写 的 诗 文 看, 全 景 式 武 夷 九 曲 的 构 思 就 是 来 自 朱 子 武 夷 棹 歌, 画 家 多 是 想 以 画 意 来 表 达 朱 子 诗 中 意 境 题 写 画 上 的 诗 文 或 是 取 于 朱 子 武 夷 棹 歌, 或 是 据 武 夷 棹 歌 写 出 的 - 330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21 元 赵 友 士 题 武 夷 九 曲 棹 歌 图 : 高 节 怀 耿 介, 芳 情 喜 寻 幽 久 作 呉 门 隐, 今 为 武 夷 游, 嵚 崟 羣 峰 出 汨 潏 九 曲 流, 倾 觞 对 潇 洒 发 棹 任 夷 犹, 风 高 隐 屏 冷 木 落 平 林 秋, 慨 彼 弦 诵 地, 旷 哉 榛 莽 丘, 览 胜 得 仙 迹, 景 仰 在 前 修, 沿 洄 兴 未 已, 山 月 照 兰 舟 元 叶 西 涧 题 武 夷 九 曲 棹 歌 图 : 兴 穷 九 折 更 悠 然, 棹 转 船 头 障 去 川, 留 取 洞 中 无 尽 意, 桃 花 水 暖 鳜 鱼 天 元 韩 元 吉 题 武 夷 九 曲 棹 歌 图 : 宛 宛 溪 流 迭 九 湾, 山 猿 时 下 鸟 间 闗 钓 矶 茶 灶 山 间 乐, 大 隐 屏 边 日 月 闲 元 萧 子 和 题 武 夷 九 曲 棹 歌 图 : 武 夷 胜 槩 自 籛 铿, 迭 嶂 层 峦 积 翠 烟 古 径 崎 岖 缘 絶 壁, 小 泾 盘 折 入 通 川, 太 王 山 背 杉 应 老, 玉 女 峰 头 花 欲 然, 丹 灶 临 流 存 古 迹, 仙 舟 驾 壑 是 何 年, 游 人 醉 坐 三 杯 石, 神 力 遥 开 一 线 天 明 周 斌 题 武 夷 九 曲 棹 歌 图 : 我 昔 武 夷 山 下 过, 好 山 多 向 马 前 看, 晴 云 堕 地 晩 不 湿, 翠 壁 插 天 秋 正 寒, 岩 下 岂 无 仙 子 宅, 洞 中 亦 有 老 龙 蟠, 即 今 便 欲 归 林 壑, 与 子 相 逢 别 更 难 明 王 燧 题 武 夷 九 曲 棹 歌 图 : 曽 开 武 夷 景, 未 向 武 夷 游, 清 溪 凡 九 曲, 曲 曲 是 瀛 洲, 昔 贤 有 遗 宅, 乔 木 春 森 寂, 千 古 仰 高 风, 百 年 存 古 迹, 我 欲 往 追 寻 烟 花 几 转 深, 棹 歌 何 处 发, 山 水 答 清 音 明 李 铎 题 徐 良 夫 九 曲 棹 歌 图 : 徐 君 海 上 人, 雅 有 山 林 想, 逺 游 赋 幽 寻, 徘 徊 脱 征 鞅, 长 揖 虹 桥 仙, 飘 飘 欲 偕 往, 牵 舟 坼 岸 回, 着 屐 缘 崖 上, 万 壑 风 泉 渟, 层 岩 土 花 长, 彩 鸾 载 玉 笙, 隐 隐 遗 清 响, 幻 迹 杳 难 穷, 真 源 豁 而 敞, 永 怀 紫 阳 翁, 欣 然 契 心 赏 明 董 其 昌 题 武 夷 山 图 ( 用 何 光 禄 匪 莪 原 韵 赠 林 纳 言 省 庵 ) : 两 丸 熠 煜 跳 天 门, 风 凥 气 马 无 停 辕, 欲 界 仙 都 瓯 海 裹, 幔 亭 自 昔 曽 孙 里, 神 霄 高 外 更 无 高, 神 瀵 水 穷 重 得 水, 凌 倒 景 兮 乘 玄 云, 构 取 清 㣲 大 赤 文, 叩 洞 天 兮 搜 福 地, 婆 婆 鸟 迹 鱼 虫 字, 九 曲 棹 歌 丹 九 转, 十 年 尘 土 肠 为 遣, 卢 敖 竹 杖 亘 千 寻, 黄 石 阴 符 遗 一 卷, 回 思 九 陌 走 黄 埃, 浮 名 于 我 何 有 哉, 渔 父 桃 源 岂 再 来, 天 公 粉 本 深 徘 徊, 不 贪 大 药 化 黄 金, 祇 爱 清 音 叶 素 琴, 故 人 持 赠 好 东 绢, 仙 人 属 我 开 生 面, 布 袜 青 鞵 不 用 将, 云 鬟 雾 髻 长 相 见, 有 美 林 夫 子, 偏 怜 虎 头 痴, 披 图 选 其 胜, 卜 筑 将 因 之, 西 岭 烟 井 焚 寳 鸭, 东 峰 日 上 苍 龙 夹, 依 依 蝴 蝶 梦 中 归, 所 欠 鹓 鸾 揷 翅 飞, 直 是 舜 耕 田 已 熟, 直 缘 商 战 貎 多 肥, 解 道 仙 凡 途 岂 隔, 朝 凡 暮 圣 忽 复 易, 武 夷 洞 口 憇 灵 踪, 紫 阳 祠 畔 荒 行 迹, 省 - 331 -
22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雨 须 从 好 雨 星, 积 风 但 养 摩 天 翮, 宦 路 无 穷 素 作 缁, 学 人 漫 看 朱 成 碧, 我 袖 长 懐 一 瓣 香, 更 添 下 拜 岩 岩 石 12) 上 述 题 武 夷 画 诗, 一 面 保 留 了 道 家 的 仙 气, 隐 逸 家 的 自 然 之 韵, 同 时, 又 着 上 朱 子 文 化 的 痕 迹 诗 人 在 称 道 画 境 同 时, 又 表 达 对 朱 子 人 格 形 象 的 理 解 他 们 将 传 统 道 家 仙 意 隐 者 脱 俗 之 心, 叠 加 到 朱 子 这 一 儒 家 形 象 上 在 表 现 对 自 然 山 水 向 往 之 时, 又 表 达 对 朱 子 人 格 的 向 往 显 然, 他 们 在 赏 画 之 时, 并 没 有 受 以 理 学 释 诗 风 气 的 影 响, 基 本 上 是 以 审 美 态 度 写 作 题 武 夷 九 曲 棹 歌 图, 这 是 与 陈 普 对 朱 子 原 诗 的 解 释 是 全 然 不 同 的 退 溪 武 夷 九 曲 图 题 跋 一 文 表 达 了 自 己 对 武 夷 的 钟 爱 之 情, 这 是 缘 于 他 对 朱 子 的 景 仰 与 理 解, 他 由 武 夷 山 水 联 想 到 朱 子 隐 居 传 学 的 心 志 与 生 活 情 趣, 产 生 了 强 烈 的 精 神 认 同 感, 这 是 以 审 美 思 维 为 主 的 这 一 点 还 可 以 由 他 题 画 诗 中 看 出, 退 溪 武 夷 九 曲 : 悯 世 难 从 圣 浮 海, 隐 屛 嘉 遯 且 优 游 晨 门 豈 识 当 时 意, 只 有 寒 溪 万 古 流 这 应 是 一 首 题 画 诗, 他 由 武 夷 九 曲 山 水 风 光, 联 想 到 朱 子 隐 逸 此 处 时 悯 世 自 省 的 胸 怀 及 独 立 傲 岸 的 人 格, 因 为 这 与 他 自 身 现 实 感 受 是 相 仿 的, 自 然 生 发 出 一 种 共 鸣 心 理, 使 之 由 画 境 体 会 到 了 诗 意, 这 种 诗 画 相 通 的 审 美 体 验 决 定 了 他 不 可 能 接 受 反 审 美 的 理 学 化 的 解 诗 方 式 由 朝 鲜 时 代 题 写 武 夷 九 曲 图 的 诗 文 看, 将 诗 画 视 为 一 体 者, 多 是 能 保 诗 审 美 意 识, 如 果 脱 离 原 画 发 议 论 者, 多 纠 结 于 朱 子 武 夷 棹 歌 理 学 意 识 者 中, 如 : 李 瀷 (1681~1763) 星 湖 先 生 全 集 卷 之 六 武 夷 九 曲 图 二 首 : 雨 露 12) 上 述 诸 诗 均 引 御 定 历 代 题 画 诗 类 卷 二 十 八, 本 书 所 选 诗 多 由 原 武 夷 九 曲 棹 歌 图 上 抄 录, 这 些 画 作 现 多 不 存, 有 的 诗 题 是 抄 录 者 据 画 题 所 加 - 332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23 桑 麻 着 处 均 人 间 何 地 不 天 民 紫 阳 当 日 回 舟 意 道 是 竆 源 未 必 眞 流 水 桃 花 引 道 眞 仙 居 只 隔 一 重 春 行 行 九 曲 心 何 已 会 待 佗 时 别 有 人 星 湖 先 生 全 集 卷 之 五 十 六 书 武 夷 九 曲 图 : 余 读 武 夷 九 曲 诗 至 玉 女 揷 花 之 句 犹 疑 夫 语 意 之 不 侔 及 谛 观 方 觉 其 为 谕 道 阶 级 也 一 曲 谓 为 学 之 初 探 讨 蹊 径 莫 适 所 由 也 次 谓 旣 寻 路 脉 一 意 精 进 不 为 物 欲 牵 挽 也 次 谓 昔 人 已 远 流 年 不 住 宜 勉 力 及 时 也 次 谓 道 不 行 于 世 久 矣 如 月 自 在 山 水 自 在 潭 淸 明 不 息 无 人 见 得 惟 脚 踏 实 地 然 后 方 觉 也 次 谓 此 理 高 深 眞 解 实 难 虽 或 有 独 至 之 妙 亦 无 人 识 别 但 嘐 嘐 悦 古 而 已 也 次 谓 所 造 旣 深 不 求 人 知 物 与 优 游 乐 自 在 也 次 谓 见 识 益 高 不 拘 前 迹 更 有 新 知 也 次 谓 竆 深 极 高 莫 非 妙 道 只 患 人 之 自 画 也 末 曲 谓 道 之 极 处 不 离 乎 日 用 人 伦 之 间 如 桑 麻 之 常 业 有 或 更 求 小 道 之 可 观 卽 别 是 一 端 而 非 君 子 之 所 取 也 圣 贤 目 击 道 存 从 心 吐 辞 自 然 合 乎 理 如 此 用 此 从 事 实 为 乐 山 者 节 度 岂 不 有 裨 哉 夫 朱 夫 子 后 学 之 景 慕 也 得 其 言 足 矣 必 欲 揭 其 帧 而 瞻 礼 焉 今 此 轴 卽 武 夷 之 写 眞 旣 诵 其 诗 又 一 一 验 其 始 终 浅 深 之 迹 不 亦 愉 快 欤 书 此 传 与 赵 君 圣 由 氏 看 星 湖 先 生 全 集 卷 之 五 十 六 武 夷 九 曲 图 跋 : 余 见 古 今 山 水 图 必 刿 目 鉥 心 千 奇 出 而 百 诡 入 惟 悦 人 是 趋 要 为 十 分 妙 观 毕 竟 无 其 物 虽 使 神 游 鬼 走 遍 历 宇 内 果 何 处 得 眞 境 看 比 诸 人 不 过 捏 造 虚 话 妆 点 以 谩 乎 人 奚 取 焉 至 如 胜 地 名 源 贤 达 之 盘 礴 高 人 逸 士 之 留 迹 与 夫 英 雄 杰 巨 之 骋 智 办 功 往 往 见 于 屛 障 绘 素 间 令 人 目 动 心 壮 或 庶 几 一 覩 此 卽 物 之 实 有 假 丹 靑 以 传 信 也 者 朱 夫 子 所 尝 泝 洄 游 赏 之 地 今 旣 描 成 图 又 书 夫 子 诗 于 其 上 李 瀷 是 以 理 学 思 维 阐 释 朱 子 之 诗 的 支 持 者 与 鼓 动 者, 正 因 为 他 对 此 非 如 执 着, 所 以 在 他 题 画 之 作 仍 是 重 复 理 学 解 诗 之 意, 对 画 境 本 身 少 有 阐 发 与 发 挥 又 如 : 李 象 靖 (1710~1781) 大 山 先 生 文 集 卷 之 四 十 五 武 夷 九 曲 图 跋 : 越 中 山 水 意 思 不 能 深 远, 而 尙 论 之 士 推 武 夷 为 三 十 六 洞 天 之 一, 何 哉? 夫 山 水 不 能 自 奇 而 必 待 人 而 胜 如 鲁 东 山 农 山, 特 一 寻 常 峥 嵘 - 333 -
24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耳 一 经 夫 子 之 游, 遂 显 名 于 天 下 矧 乎 武 夷 一 区, 固 为 东 南 奇 伟 秀 絶 之 胜, 而 得 朱 先 生 为 主 人, 环 一 山 几 曲 之 内, 凡 一 水 一 石 一 草 一 木, 举 为 玩 理 造 道 之 具, 仁 智 动 静 之 机, 化 育 流 行 之 妙, 洋 洋 于 几 席 杖 履 之 间, 则 先 生 晩 岁 静 养 之 工, 盖 得 是 山 而 尤 专 而 向 使 兹 山 者, 不 遇 先 生, 直 与 天 台, 鴈 荡, 香 炉 三 峡 之 胜, 较 高 絜 大 于 仙 翁 骚 子 之 手 而 止 始 知 山 水 亦 有 幸 不 幸 焉 耳 先 生 旣 有 诗 若 序, 后 世 因 采 摭 为 志, 而 好 事 者 遂 托 之 绘 素, 以 传 于 世, 大 约 有 数 本 然 详 略 旣 异, 间 多 舛 误, 好 古 之 士 盖 深 病 之 他 指 出 武 夷 山 水 对 当 时 士 人 的 文 化 意 义, 武 夷 因 朱 子 而 闻 名, 见 武 夷 即 联 想 的 朱 子 的 风 采, 沉 浸 于 朱 子 静 养 之 功 中 他 为 武 夷 着 上 理 学 家 的 思 维 色 彩, 但 基 本 上 仍 是 审 美 的 态 度 对 待 此 事, 希 望 将 武 夷 图 作 为 与 圣 人 交 流 的 媒 介 又 如 : 郑 宗 魯 (1738~1816) 立 斋 先 生 文 集 卷 之 二 十 五 书 武 夷 九 曲 图 歌 后 赠 金 济 彦 : 此 余 昔 年 作 也, 近 于 闲 中, 又 敬 次 武 夷 精 舍 杂 咏 十 二 首 棹 歌 十 首 及 云 谷 诸 杂 咏, 因 附 此 作 于 末 以 寓 寻 常 景 仰 之 思, 而 上 洛 金 君 济 彦 摸 得 武 夷 九 曲 图, 欲 余 一 言 而 序 之 越 中 山 水, 气 象 浅 促, 武 夷 未 必 为 寰 宇 第 一, 后 之 评 仙 区 者, 莫 不 将 作 第 一 话 头, 必 欲 置 之 图 画 之 间 而 宝 玩 之, 何 也? 然 夫 以 山 水 之 未 必 为 寰 宇 第 一, 而 犹 且 图 画 而 宝 玩 之 如 此, 则 其 于 朱 先 生 博 约 之 诀, 仁 智 之 乐, 必 能 服 膺 而 眞 有 诸 己, 斯 可 期 已 由 上 述 三 篇 题 跋 看, 越 到 后 期, 武 夷 九 曲 图 与 武 夷 棹 歌 一 起 都 被 神 圣 化 与 理 学 化 了 与 后 人 之 论 相 比, 退 溪 对 武 夷 九 曲 图 与 武 夷 棹 歌 分 析 更 具 有 审 美 思 维 特 点 他 以 审 美 化 的 心 态 进 入 到 了 精 神 偶 像 的 心 灵 世 界, 与 他 们 情 感 产 生 的 共 鸣, 并 以 诗 家 的 思 维 与 朱 子 对 话 共 语 唯 因 如 此, 他 才 能 揭 示 出 武 夷 山 水 的 文 化 含 意, 将 仙 家 的 自 由 精 神 道 家 的 自 然 之 气 隐 逸 家 的 知 足 之 乐 与 儒 者 自 省 的 理 性 综 合 于 一 体, 使 之 成 为 一 种 理 想 化 的 精 神 世 界, 也 构 建 出 近 世 士 人 新 的 精 神 桃 源 - 334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25 四 武 夷 九 曲 文 化 意 象 的 文 化 史 信 息 自 元 之 后, 在 朱 子 学 热 中, 对 武 夷 九 曲 的 题 赞 与 欣 赏 也 是 元 明 文 人 一 个 审 美 热 点 如 清 人 倪 涛 六 艺 之 一 录 卷 三 百 八 十 转 明 人 张 丑 清 河 书 画 舫 记 : 朱 文 公 自 書 武 夷 九 曲 詩 卷 在 歙 人 黄 某 處, 蔡 君 謨 茶 錄 真 蹟 一 卷, 王 敬 止 故 物, 後 入 嚴 分 宜 家, 小 楷 精 謹, 紙 墨 如 新, 文 徴 仲 太 史 極 稱 賞 之, 趙 定 宇 祭 酒 藏 祭 酒 歿 後, 流 傳 至 長 兄 伯 含 處, 故 丑 得 見 之 一 纸 朱 嘉 熹 手 书 武 夷 九 曲 诗 就 引 起 元 代 文 人 极 大 的 热 情 由 当 时 历 史 环 境 看, 此 风 之 兴, 是 缘 于 他 们 当 时 特 殊 的 政 治 背 景 入 元 之 后, 科 举 不 兴, 文 人 失 去 举 子 之 业, 他 们 虽 然 伏 膺 朱 子 道 学, 但 面 临 亡 国 之 悲 与 元 蒙 野 蛮 的 统 治, 又 无 能 为 力 武 夷 九 曲 清 幽 高 雅 的 境 界, 则 成 了 向 往 的 心 灵 圣 地 如 同 陶 渊 明 在 桃 源 的 田 园 生 活 里 找 到 人 生 归 宿 一 样, 他 们 也 希 望 能 置 身 于 一 个 世 外 桃 源 中, 潜 心 修 道, 自 足 自 乐 对 他 们 而 言, 武 夷 九 曲 不 仅 是 朱 子 道 学 精 神 的 象 征, 而 且 是 一 种 自 然 自 在 的 生 活 理 想, 内 心 的 充 足 超 越 现 实 人 生 的 烦 扰, 这 是 他 们 在 武 夷 九 曲 诗 画 中 表 达 的 共 同 的 人 生 理 趣 这 是 在 一 种 特 殊 政 治 环 境 里 产 生 的 一 种 特 殊 审 美 心 理 但 一 经 形 成, 则 成 了 朱 子 学 及 画 学 中 的 一 个 传 统, 一 直 沿 续 到 明 代 这 一 审 美 热 潮 初 起 于 元 初, 流 行 于 元 后 期 及 明 前 期, 至 明 万 历 后 渐 已 退 潮, 相 关 的 诗 画 也 不 多 了 唯 因 如 此, 我 们 现 在 只 能 见 董 其 昌 等 人 的 一 二 幅 插 图, 都 是 表 现 局 部 风 光 的, 关 于 全 景 图, 虽 有 记 载, 但 完 整 保 存 下 来 的 甚 少, 今 天 所 能 见 到 的 多 是 清 人 作 品 审 美 潮 流 的 发 展 在 文 化 发 源 地 与 接 受 地 的 表 现 不 同 的, 在 明 人 对 武 夷 九 曲 的 兴 趣 渐 渐 退 潮 之 时, 朝 鲜 文 人 在 接 受 这 一 文 化 意 象 之 后, 兴 趣 却 越 来 越 大, 从 十 六 世 纪 一 直 持 续 到 十 九 世 纪 至 今 仍 存 有 多 幅 武 夷 九 曲 图, 我 们 现 在 不 仅 可 以 依 据 上 述 诗 文 了 解 早 期 武 夷 九 曲 图 情 况, - 335 -
26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而 且 还 可 以 看 到 朝 鲜 前 期 的 武 夷 九 曲 图, 这 些 画 多 是 以 元 明 画 为 基 础 创 作 出 来 的, 这 些 画 作 既 反 映 武 夷 九 曲 这 一 文 化 意 象 传 布 的 过 程, 同 时, 也 助 于 我 们 具 体 了 解 元 明 绘 画 史 中 这 一 题 材 的 作 品 形 成 与 < 图 六 >: 清 董 天 工 编 的 < 武 夷 志 > 插 图 流 行 的 过 程 它 们 不 仅 具 有 审 美 价 值, 同 时 也 有 文 化 史 料 的 价 值, 含 有 生 动 的 文 化 史 信 息 朱 熹 武 夷 图 序 所 介 绍 的 应 是 一 地 理 志 之 版 图, 在 现 存 的 各 类 武 夷 志 中 多 列 有 这 样 形 胜 图, 如 ( 图 六 ) 存 于 清 人 董 天 工 编 的 < 武 夷 志 >,( 图 七 ) 存 于 朝 鲜 古 刊 本 < 武 夷 志 > 中 由 以 上 两 图 看, 这 种 地 理 形 胜 图 并 不 只 是 工 具 化 的 地 理 标 识, 制 作 者 也 力 图 表 现 武 夷 山 水 之 美, 全 景 图 在 色 彩 用 笔 上 各 有 不 同, 但 在 总 体 布 局 与 构 思 上, 仍 保 持 了 地 理 形 胜 图 的 结 构 退 溪 于 跋 中 指 出 他 先 前 所 见 多 种 武 夷 图, 并 认 为 元 本 疏 略, 可 能 指 的 就 是 这 一 类 地 理 形 胜 图, 这 一 类 图 < 图 七 >: 朝 鲜 古 刊 本 < 武 夷 志 > 插 图 与 满 目 云 烟, 精 妙 曲 尽 的 艺 术 作 品 在 审 美 价 值 上 自 然 是 不 可 比 的 全 景 式 绘 画 仍 是 对 地 理 图 的 艺 术 加 工 由 地 理 图 到 艺 术 作 品 由 一 个 逐 步 过 渡 阶 段, 但 是, 关 于 这 个 过 渡 环 节 的 信 息, 在 中 国 几 乎 全 部 佚 失 了 现 存 的 朝 鲜 前 期 的 武 夷 九 曲 图, 恰 好 补 齐 了 这 一 环 节 如 清 式 - 336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27 古 堂 書 畫 彙 考 卷 五 十 四 中 著 录 了 元 人 陈 仲 仁 明 人 徐 达 左 的 武 夷 九 曲 图, 其 记 陈 仲 仁 之 作 : 武 夷 九 曲 圖 九 徐 达 左 武 夷 九 曲 櫂 歌 圖 并 記 卷 不 仅 附 有 朱 熹 等 宋 人 题 九 曲 之 作, 而 且 还 有 徐 达 左 自 己 的 游 武 夷 九 曲 记 及 同 代 人 的 题 画 之 作 前 者 是 折 叠 装 册 页 图, 后 者 是 一 长 卷 朝 鲜 画 作 可 与 其 著 录 材 料 印 证 如 上 列 朝 鲜 刊 武 夷 志 中 的 九 曲 图 已 有 了 艺 术 化 的 倾 向, 虽 然 还 不 是 完 全 的 艺 术 创 作, 但 与 地 图 标 识 已 有 所 不 同 了, 在 山 形 描 绘 上 比 较 注 重 突 出 各 具 特 色 的 艺 术 造 型 更 有 意 义 的 是, 上 文 提 及 李 退 溪 题 跋 的 武 夷 九 曲 图 以 及 同 时 其 他 作 品 仍 留 传 至 今, 诚 如 李 退 溪 所 言, 当 时 这 类 作 品 已 相 当 流 行 见 下 图, 同 照 相 关 画 录 的 记 叙, 可 以 看 出 这 些 作 品 在 构 图 与 取 景 上 基 本 保 留 了 元 明 武 夷 九 曲 长 卷 的 特 色 上 述 王 惲 與 王 敬 則 的 作 品, 一 為 多 文 人 寫 意, 一 多 工 筆 寫 實, 各 有 特 色 而 下 列 朝 鮮 畫 作, 更 多 地 帶 有 地 理 圖 志 的 痕 跡 作 者 將 山 水 之 思 与 朱 子 之 学 直 接 联 系 到 一 起, 在 構 圖 上 著 意 突 出 山 水 九 曲 的 地 理 特 征, 盡 力 表 現 朱 子 原 詩 意 如 上 列 图 三 是 韩 国 岭 南 大 学 博 物 馆 所 藏 长 卷 < 朱 文 公 武 夷 九 曲 图 >( 图 八 ), 是 冊 頁 折 疊 裝 书 本, 作 者 不 详, 题 跋 记 时 为 1564 年 前 有 朱 子 图 像 与 真 像 自 赞, 后 全 部 抄 录 朱 子 < 图 八 >: < 武 夷 九 曲 图 > 卷 轴 书, 岭 南 大 学 藏 武 夷 九 曲 棹 歌, 其 中 地 理 标 识 表 明 它 是 由 地 理 图 志 转 换 过 来 的 艺 术 作 品 13) 而 其 疏 密 有 致 的 构 图, 以 及 山 水 巧 妙 的 布 局, 已 显 示 其 成 熟 的 艺 术 风 格 这 幅 图 附 有 较 长 的 文 字, 这 与 卞 永 誉 书 古 堂 书 画 汇 考 的 著 录 是 相 符 的, 这 类 長 卷, 以 李 成 吉 (1562 1621)< 武 夷 九 曲 图 >( 图 九 ) 最 有 影 响, 藝 術 造 詣 最 高, 已 完 全 脫 略 了 地 理 圖 志 的 痕 跡, 並 將 整 體 寫 意 與 13) 以 上 二 图 均 转 引 自 朝 鲜 时 代 武 夷 九 曲 图 受 容 与 展 开, 作 者, 尹 珍 映, 艺 术 史 研 究, [1998] - 337 -
28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局部的寫實完美地結合一起 既突出九曲的山水之勢 又表現整個景觀 氣象的不凡 <图九>: 李太白成吉(1562 1621)<武夷九曲图> 这类横轴类作品(图十 图十一)较多 与当时贵族好屏风艺术相关 朝鮮與明人居室習慣不同 室內多席地而坐 這類屏風藝術置於室內 九曲之美可借助屏風折角充分展現 人坐臥室內易有坐臨山水之中的感 覺 這與立觀懸於壁上的觀賞畫卷有所不同 這也許就是這類長卷在朝 鮮比較流行的一個外在原因吧 14) <图十>: <李仲久家藏武夷九曲图> 作者未详 1564年作 <图十一>: <武夷图帖> 作者李万敷 现藏于延安李氏息山宗宅 14) 14) 以上两图引自 朝鲜时代武夷九曲图的渊源与特征, 艺术史研究, 2007 作者姜信爱 - 338 -
近世东亚士人的精神桃源 / 29 <图十二>: <图十三>: 藏于金诚一(1538 1593)宗宅 藏于李退溪陶山书院中的<武夷九曲图> 与< 内 作者不详 题识记曰主 陶山九曲图> 人于1577去北京时购得 与此相对 今存明人武夷九曲图以纵式长轴较多 多是承燕文贵 方 从义构图而来 或纵向展示武夷九曲全景 或取其中一部分为构图主 体 这一模式也为朝鲜画家所接受 如藏于金诚一(1538 1593)宗宅内 一幅(图十二) 作者不详 题识记曰主人于1577去北京时购得15) 这种 纵轴九曲图 有明显的燕文贵构图特色 其疏朗清新的构图设计又屏现 出不同于宋人院画的特点 又如藏于李退溪陶山书院中的 武夷九曲图 与<陶山九曲图>(图十三)16)并列存放 清楚地展示了两者的精神联系 同时也表明了这幅全景式立轴与元明画的原始关系 这类立轴式武夷九 曲图以郑(1676 1759)之作(图十四)最为有名 见下右图 本图既地理 图简陋 也不再有燕文贵院画的富贵气 而是具有了文人画的潇洒与疏 朗 富有诗意 元明立轴全景构图 现今几乎完全不存 唯赖这几幅作 15) 转引自尹轸英 朝鲜时代九曲图的受容与展开 本文插图若无专门说明 均出于此 16) http://www.confuseum.org/ksac/exhibition/sub2/m6_1.htm (搜索: 2010年 10月 2 日) - 339 -
30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品我们才得以了解它们的 构成的与特色 朝鲜画家也善于从全景 图中节取局部加以表现 (图十五) 17)梁彭孙(148 0 1545)<山水图> 在 构图上似有方从义作品的 痕迹 又似从武夷九曲图 中节取了一个部分 但都 所发展与变化了 不仅视 <图十四>: <图十五>: 郑敾(1676 1759)之作 梁彭孙(1480 1545) <山水图> 角有仰视俯视之别 背景 与细节也充实了许多 如 以下各图(图十六 十 七 )18)皆是如此 对此韩国学者已有研究 此处不作深论 <图十六 十七>: 朝鲜时代不知名者<高山九曲图> 關于这一现象中最有意思的问题是 创作大量武夷九曲诗画的朝鲜诗 人画家 大多都没过武夷九曲 他们都是凭着艺术想象创作的 他们将 山水之美与朱子人格之高联系到一起 以山水之思表达对朱子精神境界 17) 转自 http://blog.naver.com/anathema81?redirect=log&logno=110025262109 (搜索: 2010年 10月 2日) 18) 金壽增(1624 1701) 谷雲九曲 http://blog.naver.com/gjtmsla?redirect= Log&logNo=70034405528 (搜索: 2010年 10月 2日) - 340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31 的 向 往 随 着 这 种 艺 术 意 象 的 模 式 化 与 偶 像 化, 它 也 成 了 朝 鲜 文 人 的 观 赏 山 水 园 林 的 范 本 他 们 以 武 夷 九 曲 山 水 的 风 格 与 结 构 来 取 景 作 图 构 建 园 林, 并 以 这 一 范 式 理 解 生 活 中 的 实 景 之 趣 如 上 述 陶 山 九 曲 高 山 之 曲 就 是 如 此 武 夷 九 曲 的 文 化 意 象 就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本 土 化 了 如 上 列 诸 图 是 韩 鲜 文 人 李 珥 (1536~1584) 及 不 知 名 作 者 根 据 自 己 居 处 风 光 特 点 所 作 的 < 高 山 九 曲 图 >( 图 十 八 十 九 ), 由 此 可 见 至 十 七 世 纪 中 期 之 后, 朝 鲜 画 家 已 将 武 夷 九 曲 意 象 完 全 本 土 化 了 唯 因 如 此, 韩 国 至 今 还 有 一 些 以 九 曲 为 名 的 风 光 景 地 < 图 十 八 >: 金 壽 增 (1624~1701)< 谷 雲 九 曲 > < 图 十 九 >: 李 珥 (1536~1584)< 高 山 九 曲 图 > 朝 鲜 文 人 由 武 夷 九 曲 图 所 体 现 的 艺 术 构 思 与 创 作 热 情 也 传 到 近 邻 日 本 五 山 禪 僧 中 岩 元 月 (1300~1375) 较 早 将 朱 子 學 传 入 日 本, 他 來 中 國 游 學 時 曾 專 門 到 了 武 夷 九 曲, 並 賦 遊 武 夷 山 云 : 群 峯 蔟 蔟 沒 煙 靄, 天 柱 獨 拔 青 天 外 手 援 鐵 索 登 雲 梯, 眼 眩 股 戰 心 將 退 仙 翁 縱 臾 上 上 頭, 別 有 世 界 窮 深 幽 下 視 下 方 如 按 圖, 九 曲 縞 - 341 -
32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帶清溪流 天下洞天三十六 何縁縮在我雙目 白石鑿鑿草菲菲 物 物無不仙種族 向使秦皇曾一來 徐生不可尋蓬莱 吾家萬里青海 外 到此郷念消如灰 他并没有强调其中的道学之义 而如宋人相 同 着重表现九曲之深幽之仙气 江户时代 隨 着退溪著作的東傳 武夷九曲之美也為日本學人 認可 江戶文人之中也流行武夷九曲圖 或由武 夷九曲圖衍變出來其他山水圖 如下圖19)是朝鲜 画家<渔村夕照图>(图二十 作于1539年 姓名 不详) 江户年间传入日本 现藏于日本大愿寺 本畫明顯存有武夷九曲圖的影子 又似方从义 武 夷归棹图 的改造 又如下圖<名数画谱 中的<武 夷九曲图>插图(图二十一) 是以白描的方式改作 <图二十>: 朝鲜画家<渔村夕照图> (作于1539年 姓名不详) 江户年间传入日本 现藏于日本大愿寺 了水墨山水图 本书刊于文化七年(1811) 是关 于古代文化与文学典故的图解 其中有三幅图是 关于 武夷九曲 的 二幅是九曲图之局部 一幅朱 熹 武夷 图序 本书 刊记 文化六年己巳十 二月序 文化七年庚午年春二 月东野山人识 広通书林 东京 日本桥一丁目 北畠茂兵卫 20) 本書是 紙草 型图书 屬於大眾 流行讀物 <武夷九曲圖>被印 <图二十一>: 在這類書上 表明這一藝術意 名数画谱 中的<武夷九曲图>插图 19) 转引自 朝鲜时代武夷九曲图渊源与特征 一文 20) http://www.moroo.com/uzokusou/meisuugafu/img/chi/35-1.jpg (搜索: 2010年 10月 2日) - 342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33 象 也 廣 為 日 本 學 人 所 知 将 上 述 这 些 图 文 联 缀 起 来, 可 清 楚 地 看 出 元 明 - 朝 鲜 - 日 本 逐 步 流 传 的 的 痕 迹 中 古 以 来, 古 典 诗 文 中 的 隐 逸 偶 像 多 是 竹 林 七 贤 与 陶 渊 明 这 类 魏 晋 名 士, 其 人 格 特 征 中 多 带 有 老 庄 玄 学 的 思 想 倾 向, 并 具 有 贵 族 名 士 摆 脱 名 教, 自 立 自 然 的 生 活 态 度 宋 元 之 后, 随 着 儒 家 道 学 的 发 展 与 普 及, 朱 子 成 为 士 人 的 新 型 的 人 格 偶 像, 这 是 将 中 古 名 士 传 统 的 生 活 情 趣 与 近 世 儒 士 理 学 精 神 的 组 合, 既 有 传 统 的 审 美 意 识, 又 有 新 变 的 理 学 精 神 元 明 时 出 现 的 大 量 有 关 武 夷 九 曲 的 诗 画, 就 是 这 种 人 格 偶 像 转 换 的 反 映, 这 是 中 古 文 化 向 近 世 文 化 转 变 的 一 种 标 志, 体 现 了 近 世 士 人 的 生 活 理 想 这 是 农 耕 时 代 文 人 创 作 出 的 一 种 新 型 的 田 园 化 生 活 理 想, 既 有 幽 僻 隔 世 超 越 尘 扰 的 山 水 风 光, 又 有 深 邃 的 理 学 思 想 与 道 学 家 守 志 不 二 的 坚 定 信 念 在 其 中, 体 现 了 近 世 文 人 对 朱 子 学 的 认 同 理 学 思 维 与 艺 术 思 维 对 武 夷 九 曲 的 解 读 是 不 同 的, 但 都 表 达 了 对 朱 子 精 神 境 界 向 往, 他 们 都 以 九 曲 山 水 之 美 具 体 的 思 维 对 象, 思 维 的 内 容 不 同, 但 都 起 到 了 一 个 作 用, 即 把 理 学 者 的 人 格 意 象 具 象 化 了, 并 把 这 种 幽 曲 清 雅 的 山 水 风 光 作 为 理 学 者 的 精 神 乐 园, 形 成 一 种 审 美 思 维 的 定 势 这 些 都 极 大 地 提 升 了 武 夷 九 曲 的 影 响, 使 之 成 为 近 世 东 亚 文 人 共 同 的 文 化 载 体, 也 是 近 世 东 亚 文 化 共 同 体 构 成 中 的 一 个 显 著 标 志 大 凡 一 地 成 了 文 化 名 胜, 至 少 需 具 备 三 项 条 件, 一 是 有 特 殊 奇 丽 的 风 光, 二 是 有 过 名 人 的 足 迹, 三 是 有 名 作 流 传 自 汉 以 来 文 人 常 提 及 的 洙 泗 七 贤 兰 亭 桃 源 等 地, 都 不 能 同 时 具 备 这 些 条 件, 所 以 只 能 留 存 诗 文 作 品 中, 成 为 供 人 想 象 的 文 学 场 景 武 夷 九 曲 与 之 不 同, 朱 熹 不 仅 长 期 在 此 生 活 教 学 著 述, 并 写 有 多 首 作 品 咏 赏 此 处 风 光, 其 本 身 风 光 也 极 有 特 色, 极 具 审 美 价 值 随 着 朱 子 文 化 地 位 的 上 升, 朱 子 隐 居 授 学 之 所 也 成 为 后 世 朱 子 追 随 者 景 仰 之 地 武 夷 山 水 也 由 朱 熹 而 重 新 确 定 了 文 化 个 性 随 着 近 世 出 版 业 与 印 刷 业 的 发 展, 文 化 传 播 与 交 往 之 频 - 343 -
34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繁, 朱 子 化 的 武 夷 风 光 也 渐 成 为 中 韩 日 近 世 儒 者 的 精 神 圣 地 文 化 源 生 与 文 化 输 出 及 接 受, 有 所 不 同 源 生 物 总 是 连 带 着 本 土 文 化 各 种 复 合 因 素, 而 输 出 物 总 是 展 现 一 种 最 突 出 的 特 点, 输 出 与 接 收 一 样, 也 是 定 向 的 接 收 者 所 接 收 的 也 是 其 中 最 主 要 特 点, 而 过 滤 掉 在 源 生 地 里 主 体 特 征 之 处 其 他 因 素 不 为 中 国 文 人 所 重 的 陈 普 注 能 在 朝 鲜 流 传 并 不 断 受 人 重 视, 就 是 因 为 他 们 只 是 将 朱 子 作 为 理 学 圣 人 来 接 受, 较 少 关 注 到 朱 熹 也 承 传 着 中 国 古 代 名 士 隐 士 诗 人 的 文 化 传 统 相 对 而 言, 由 李 退 溪 诗 论 与 画 论 看, 他 对 朱 子 心 灵 世 界 的 认 识 还 是 比 较 完 整 的, 没 有 理 学 家 偏 执 之 见 如 同 许 多 朝 鲜 学 者 一 样, 他 并 没 去 过 武 夷, 他 们 是 将 之 作 为 一 审 美 对 象 与 精 神 圣 地 来 进 行 想 像 的 这 些 诗 文 画 作 反 映 了 十 六 世 纪 时 东 亚 学 人 在 建 立 新 儒 学 精 神 偶 像 时 的 相 似 的 心 理 机 制 与 热 情, 体 现 了 近 世 学 人 在 这 一 精 神 偶 像 身 上 所 寄 寓 的 新 的 人 格 范 式 与 精 神 理 想 在 文 化 的 交 流 中, 审 美 文 化 传 布 远 比 思 想 文 化 快, 以 朱 子 武 夷 棹 歌 为 基 调 的 武 夷 九 曲 图 在 韩 日 的 流 布 就 反 映 了 这 一 点 这 一 现 象 可 为 我 们 具 体 认 识 东 亚 儒 家 文 化 共 同 体 的 构 成 提 供 一 个 比 较 典 型 的 个 案, 从 这 一 角 度 上 说, 它 也 具 有 文 化 活 石 的 作 用 - 344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35 参 考 文 献 朝 鲜 时 代 武 夷 九 曲 图 渊 源 与 特 征 一 文 朝 鲜 时 代 书 目 丛 刊 第 三 册, 中 华 书 局,2004 韩 国 所 藏 中 国 汉 籍 总 目, 第 五 册, 韩 国, 学 古 房 出 版 社,2005 蔡 模 陈 普 注, 朱 文 公 感 兴 诗 注 武 夷 棹 歌 注, 丛 书 集 成 初 编 2264 册 弇 州 四 部 稿 续 稿 卷 七 十 四 退 溪 学 论 集, 文 史 哲 出 版 社,1992 尹 珍 映, 朝 鲜 时 代 武 夷 九 曲 图 受 容 与 展 开, 艺 术 史 研 究,1998 姜 信 爱, 朝 鲜 时 代 武 夷 九 曲 图 的 渊 源 与 特 征, 艺 术 史 研 究, 2007 http://www.confuseum.org/ksac/exhibition/sub2/m6_1.htm ( 搜 索 : 2010 年 10 月 2 日 ) http://blog.naver.com/anathema81?redirect=log&logno=110025262109 ( 搜 索 : 2010 年 10 月 2 日 ) http://blog.naver.com/gjtmsla?redirect=log&logno=70034405528 ( 搜 索 : 2010 年 10 月 2 日 ) http://www.moroo.com/uzokusou/meisuugafu/img/chi/35-1.jpg ( 搜 索 : 2010 年 10 月 2 日 ) http://www.minchu.or.kr/man/index.jsp. ( 搜 索 : 2010 年 10 月 2 日 ) - 345 -
36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< 提 要 > 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由 退 溪 及 朝 鲜 文 人 诗 画 看 武 夷 文 化 意 象 的 传 布 查 屏 球 朱 子 隐 居 授 学 之 所 武 夷 山 成 为 后 世 朱 子 追 随 者 景 仰 之 地, 朱 熹 武 夷 棹 歌 和 唱 之 作 与 相 关 的 解 释 评 论 也 不 断 增 多, 并 出 现 了 许 多 据 朱 子 诗 意 创 作 出 来 的 武 夷 山 水 图 画 与 相 关 画 论 这 些 诗 作 论 论 与 画 作 画 论 都 从 不 同 层 面 表 达 了 后 人 对 朱 子 文 化 形 象 的 理 解 李 退 溪 是 朝 鲜 时 代 武 夷 诗 画 美 学 讨 论 的 发 起 人, 他 留 有 很 多 相 关 的 诗 论 画 论, 为 今 人 了 解 这 一 段 文 学 与 审 美 历 史 提 供 了 直 接 的 文 献 依 据, 补 充 了 中 国 本 土 文 献 之 不 足, 反 映 了 十 六 世 纪 时 东 亚 学 人 在 建 立 新 儒 学 精 神 偶 像 时 的 心 理 机 制, 体 现 了 近 世 学 人 在 这 一 精 神 偶 像 身 上 所 寄 寓 的 新 的 人 格 范 式 与 精 神 理 想, 也 比 较 典 型 地 反 映 了 东 亚 近 世 儒 学 文 化 圈 的 构 成 以 及 东 亚 近 世 文 明 的 特 点 * 关 键 词 : 理 学, 武 夷 棹 歌, 陈 普 注 文, 退 溪, 武 夷 全 景 图 ㆍ논문투고일: 2010년 10월 5일 ㆍ심사완료일: 2010년 11월 1일 ㆍ게재결정일: 2010년 11월 22일 - 346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37 [번역문] 근세 동아시아 선비의 정신적 도원( 桃 園 ) 퇴계( 退 溪 )를 비롯한 조선 문인들의 시와 그림으로 본 무이문화( 武 夷 文 化 )의 전파 Zha, Ping-Qiu 남송 이후, 이학( 理 學 )의 전파에 따라 주희(1130~1202)의 문화적 지위가 부단히 상승하였고, 특히 원 명 시대에 이르러 주희가 정한 사서가 관학 시험의 필독서가 됨에 따라 주자는 선비들 사이에서 점차 우상화되어 공자 와 같은 경지의 문화적 성인이 되었다. 이 과정에서 주자가 은거하며 학문 을 전했던 무이구곡( 武 夷 九 曲 ) 또한 후대 이학을 믿고 따르는 자들의 새로 운 정신적 성지( 聖 地 )가 되었다. 중국과 조선 일본에서는 일찍이 회화와 시가의 빼어난 작품들이 출현했으며, 심지어는 무이의 지명을 모방한 풍경 명승지까지 출현하여 자못 흥미로운 무이 문화까지 생겨났다. 이렇듯 무이 를 주제로 한 그림과 시는 근세 학자들의 주자에 대한 특유의 문화적 응어 리를 표현했다. 조선과 원 명시대 문인들의 관련 작품들을 비교해 보면, 근세에 형성된 동아시아 문화 공동체 속에서 같으면서도 또 다른 심리를 느낄 수 있을 뿐만 아니라, 문화 발원지와 그 문화의 영향을 받는 곳 사이 의 복잡한 규합관계를 느낄 수 있으며 따라서 이러한 관계들을 분석하는 것은 동아시아 신 유교문화의 심리적 구성을 이해하는데 매우 큰 의의를 가질 것이다. 특히 이퇴계( 李 退 溪, 1501~1570)는 무이산에 관한 시 작품이 굉장히 많고 조선에서 강한 영향력을 가진 이로 조선시대 무이산에 관한 시와 그림 작품의 선두주자였다. 지금부터는 퇴계의 무이구곡도가( 武 夷 九 曲 棹 歌 ) 및 무이도제발( 武 夷 圖 題 跋 ) 을 중심으로 퇴계와 주희 및 원 명 시대 중국 문인들의 관련 작품 간의 관계에 대해 서술한다. - 347 -
38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1. 퇴계의 시론( 詩 論 )과 진보주( 陳 普 注 ) 주문공무이도가 의 전파 사적( 史 迹 ) 주희는 무이 산수에 관한 여러 편의 시를 남겼는데, 그 중에서도 특히 무 이도가 의 영향력이 가장 커서 그 당시는 물론이고 후대까지도 이를 따르 는 시 작품이 적지 않다. 주문의 후학들은 이 작품을 특별한 이학 경전으로 삼았으며, 이학적 사고로 이 시를 해석하였고, 도( 道 )를 설명하는 도구로 삼았다. 이것이 바로 원대의 진보소( 陳 普 所 )가 지은 주문공무이도가주( 朱 文 公 武 夷 棹 歌 注 ) 이다. 그러나 이 책은 중국에서 오래도록 소실되었다가 청 나라 중엽에 이르러서야 일본을 통해 중국으로 되돌아왔다. 오늘날 중국에 서 전해지는 진보의 주문공무이도가주 는 모두 일본의 일존총서( 佚 存 叢 書 ) 내용에 근거하고 있다. 일존총서 는 일본 에도( 江 戶 ) 시대의 학자 천 폭산인( 天 瀑 山 人 )이 편집한 총서로 천폭산인(1768~1841, 이름은 임형, 호 는 述 齋 )은 일찍이 막부의 문서와 행정중추관을 지냈으며, 조선통신사로 유 학의 교학 및 서적 인쇄의 책임을 맡았고, 창평판의 학문소 관리에 참여하 였다. 또한 주자학과 청대의 고증학을 높이 평가하였으며 당시 한학의 중심 인물이었다. 때문에 그는 충분한 여건 하에 고대의 일서를 수집할 수 있었 다. 이 총서는 중국에서 소실된 일본 고적을 취했다는 점에서 그 가치가 매 우 크며, 진보의 책과 채모의 주문공감흥시주 를 한 책으로 합본한 것으 로, 그 뒤 임형의 서감흥시주후 의 다음과 같은 발문이 있다. 각헌 채씨가 주석을 단 주자의 감흥시 1권은 내가 한가로이 지내던 날 활자판 고본을 얻었는데 이에 세간에 전하여진지가 오래되었음을 알 겠다. 나중에 또 벗에게서 고려본을 얻어 교정을 하였더니 이동이 없었 으며, 영락성리대전 에 감흥시 를 편입한 것을 보건대 그 주석이 웅씨 와 호씨, 유씨, 서씨의 여러 사람의 것을 함께 들고 있으며 채씨의 것은 겨우 제20수에 한 차례만 보일 뿐이다. 채씨의 주에서 홀로 행한 것은 여러 책에는 보이지 않으니 어찌 거기에서 사라진 것이 오래지 않겠는 가? 고려본 부록의 주자시 수십 수는 말미에 또한 구재가 주석한 무이 도가 를 싣고 있는데 지금은 그 여러 시가 산삭되어 나가고 도가 의 - 348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39 주석만 홀로 남아 있으니 또한 별도로 행하여지지 않았기 때문이다. 위 의 글은 군탄(1801) 음력 4월 9일 천폭이 짓는다. 서문에서 천폭은 본서( 本 書 )의 한국과 일본에서의 전파상황을 소개하고 있다. 그가 사용한 초본은 활자 고본으로, 그 시대에 활자 인쇄는 주로 유 행하는 일부 책에만 쓰였으므로 그는 이에 근거해 본서가 전해진지 이미 오래되었다고 판단했다. 그는 명나라 사람의 성리대전( 性 理 大 全 ) 이 이 책 을 수록하지 않은 것에 착안, 이 책이 중국에서 이미 소실된지 오래되었을 것이라고 짐작하였다. 본서 가운데 최초로 인쇄 된 것으로 남아 있는 것은 유개의 무이도가발 인데 거기서는 다음과 같이 말하고 있다. 대체로 무이에 거처하면서 늘 도가 를 암송하였는데 그 말의 뜻이 높고 멀어 속세와는 단절되었다. 그러나 그 요령을 얻지 못하였는데 근 자에 구재 진선생의 가르침을 이어받아 뜻을 내보임을 입어 마음속에 맞 는 것이 있어 이에 구곡이 기탁한 뜻을 알게 되었으며, 감흥 시 20편 과는 상호 표리가 되어 실로 학자들이 들어가는데 도움이 되어 감히 사 사로이 하지 않고 삼가 간행하여 감흥시해 의 뒤를 이어 동지들과 함 께 한다. 때는 대덕 갑진년(1304) 음력 2월으로 무이의 유개가 삼가 발 문을 짓다. 1) 진보는 민중이학연원고( 閩 中 理 學 淵 源 考 ) 와 원유고략( 元 儒 考 略 ), 원 시선( 元 詩 選 ) 에 비교적 상세한 전기가 기록되어 있으며 석당집( 石 堂 集 ) 22권이 세상에 전한다. 그는 주희의 제3대 계승자로 일생을 주자학 연구에 종사하여 제자가 매우 많으며, 원 명 당시 공히 인정하던 이학의 대가이 다. 진보는 본서가 언제 지어졌는지는 밝히지 않았는데, 1304년 지어진 유 개의 발문 내용에는 진보가 손수 주석을 그에게 보여주다 하였으니, 진보가 생존해 있을 때 본서가 이미 간행되었을 것이다. 그러나 이후의 원 명 문 헌에서는 본서와 관련한 기록을 찾을 수가 없다. 현존하는 진보의 어떠한 1) 채모 진보 주, 주문공감흥시주 무이도가주,총서집성 초편 2264책. - 349 -
40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전기에도 언급되어 있지 않을 뿐 아니라 각종 공사( 公 私 )의 목록지에서도 기록조차 찾아낼 수 없다. 이렇듯 특색 있는 시가의 주해본이 완전히 사라 졌다는 사실을 차마 믿을수가 없다. 일존총서 는 곧 중국으로 전해졌고, 그 당시 중국학계의 대가였던 완원 은 이 책의 가치를 높이 평가해 사고전서미수서제요( 四 庫 全 書 未 收 書 提 要 ) 를 집필할 당시 그 중 상당부분을 수록했고, 완위별장( 宛 委 別 藏 ) 을 집필 할 때 역시도 많은 책을 포함했다. 그러나 본서를 수록하지는 않았다. 청나 라 말 광서( 光 緖 )때 와서야 소엽산방( 掃 葉 山 房 )에서 전체 일존총서 를 중 쇄하였고 이후 상무인서관( 商 務 印 書 館 ) 역시 본서를 중쇄한다. 총서집성 ( 叢 書 集 成 ) 편찬 당시에는 본서를 단독으로 열거하여 인쇄하였고 그제서야 이 책은 중국에서 새로이 전해지게 된다. 하지만 이 고서는 오백년간 소실 되었다 느닷없이 나타났으며 뚜렷한 문헌 방증 역시 없으니 그 진실성에 대해 생각해 보지 않을 수 없다. 완원이 편집한 완위별장 에서는 이 책을 수록하지 않았는데 이는 아마 문헌학상의 근거가 결여되어 있고 논증이 필 요한 일이라는 생각에서 기인해서였을 것이다. 각종 문헌을 찾다가 왕세정의 효정(장기) 선생전 ( 孝 靖 ( 張 基 ) 先 生 傳 ) 에 서 정성서( 定 性 書 ) 와 감흥시주( 感 興 詩 注 ), 양생휘( 養 生 彚 ), 도요( 道 要 ) 는 각기 1권이다 라는 기록을 발견하였다. 이는 아마 유개가 판각한 합 편( 合 編 )본일 것이며, 명나라 사람들이 늘 보던 책인것 같지만 진보의 무이 도가주 가 포함되었는가의 여부는 여전히 확인하기 어렵다. 유사한 저작이 명대에 출현하였는데 황우직의 천경당서목 으로 권32의 기록에 유맹순 주 주문공무이도가 1권(남해인, 휴령교유) 라 되어 있다. 명나라 사람 정민정의 황돈문집 권38 유교유가 주석을 단 무이도가의 뒤에 적다 에서는 본서에 대해 다음과 같이 소개를 하고 있다. 회암선생의 무이도가시 1권은 지금의 휴령 교유인 남해의 유맹순이 - 350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41 스스로 깨달은 것을 말한 것이다. 회암선생은 몸소 사도( 斯 道 )를 가지고 올 학문을 열었는데 무릇 말한 것이 도가 깃들지 않은 것이 없었으니 하 물며 시이겠는가. 유군은 독실하게 공부하여 세상에서 시를 말하는 사람 과는 다른 사람이라고 할 수 있다. 당시의 어사인 침계조는 선생의 열 가지 죄를 탄핵하였는데 이 시 또한 논란이 된 것 가운데 있었으니 아마 말장에서 신하라 하지 않은 것을 가리킬 것이다. 아! 시의 불행함이 이 와 같다. 그런데도 유군은 이에 정성스레 백세 이래 그 말을 음미하여 선생의 마음을 펼쳐낼 생각을 하였으니 사람이 간직한 것이 서로간의 거 리가 어찌 다만 하늘과 땅 사이에 그치겠는가? 내 이에 그 때문에 여러 번 탄식을 하고도 그칠 수가 없었다. 그 뒤에 적어서 귀결시킨다. 홍치 경술년(1490) 봄 음력 2월 제정일( 祭 丁 日 )에 귀전학사 정민정이 적다. 정민정의 소개에 의하면 이는 진보가 주석을 달고 유개가 간행한 주석본 과는 다르며 명나라 사람 유맹순이 주석을 단 판본인데, 이와 진보의 주석 다는 방법과 내용은 서로 비슷하며, 둘 다 이학가들이 지식을 전수하는 도 구로 쓰였다. 진보의 영향을 받았을지는 모르겠으나 정민정은 진보의 주 석 에 대해서는 언급을 하지 않았으니, 당시 그의 주석은 사람들에게 잘 알 려지지 않았던 것 같다. 임형의 주문공감흥시주 발문에서는 본서가 이미 조선간행본이 있으며 이 둘은 차이가 없다고 했다. 이는 조선간행본 역시 일본 활자 고본( 古 本 ) 의 원본일 가능성이 있음을 말하는 것으로, 임형은 일찍이 조선통신사를 지 내며 어렵지 않게 조선간행본을 접촉했을 것이므로 그가 본 원본의 최초의 출처가 조선간행본일 가능성이 매우 클 것이라는 점을 쉽게 짐작할 수 있 다. 필자는 조선 문인의 별집에서 본서가 일존총서 보다 앞서 전파된 증거 를 발견하게 되었다. 그 가운데 가장 중요한 자료는 바로 퇴계집 중의 시 문( 詩 文 )으로, 이황이 조선 최초로 진보가 주석을 단 책을 언급하였을 것이 며, 바로 그의 평론 덕분에 조선에서 본서에 대한 관심이 생겨났을 것이다. 퇴계선생문집 권16의 기명언이 사단칠정을 논한 두 번째 편지에 답함 에서는 내가 한가한 가운데 일찍이 무이지 를 읽어보고 당시 여러 사람 이 무이도가 에 화답한 것이 매우 많음을 알았습니다. 또한 일찍이 유개가 - 351 -
42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간행한 도가시주 를 보건대 구곡시 의 수미를 학문을 하여 도에 들어가 는 차례로 보았습니다 라 하였다. 서명과 작자 및 출판자와 지금의 판본과 일치하는데 이황이 가리킨 것은 곧 지금 전하는 판본이다. 연보 의 기록에 의하면 이때가 1547년으로, 이미 유개가 간행한 판본이 나온 지 거의 250 년이나 되었다. 250년 내에는 중국 문헌에 본서에 대하여 언급한 것이 보 이지 않으며 이것이 본서에 대하여 기록한 최초의 문헌일 것이다. 이 자료는 퇴계와 동시대 문인들의 문집에서 찾은 방증으로, 이를테면 김인후(1510~1560)의 하서선생전집 권6의 경범과 중명에게 읊어 보이 고 무이구곡의 뒤에 적다 에서는 그대 아홉 굽이 무이가 보게나, 배움에 나아가는 공부 딴 곳에 있지 않다네. 차례 분명하니 모름지기 조용히 깨달 을 것이요, 뽕나무와 삼 비와 이슬 모두가 치우치지 않고 알맞다네 라 하였 다. 시의는 모두 진보가 주석한 뜻으로, 그는 아마 진보 주석의 독자였을 것이다. 또한 기대승(명언: 1527~1572)의 고봉선생집 의 양선생왕복서 에서도 진보의 책을 언급하고 있으며 아울러 이황과 본서를 토론한 편지도 있다. 저는 일찍이 회암시집 무이정사를 찾다 여러 시 및 서문과 도가 10장에서 사구( 詞 句 )를 대략 살펴보고 거칠게나마 곡절을 해석해보았을 따 름입니다. 일찍이 무이지 가 있는 줄은 알지 못하였으며 또한 도가 의 뜻 이 어떠한가를 알지 못하였습니다. 계축 연간에 서울에서 과거시험에 응하 느라 어쩌다 종형이 있는 곳에서 도가 의 주해를 보게 되었는데 시험 삼 아 펼쳐보았더니 사람의 뜻을 황홀하게 하여 도달하지 못할 것이 있는 듯 하여 마침내 감히 책을 끝내어 덮어두지 못하였습니다 그는 이황과 함께 진보의 주( 注 )를 토론하였는데, 두 사람이 본 것은 당연히 동일한 책이다. 퇴계 이후 조선의 많은 사람들이 이 책에 대하여 언급하였다. 이를테면, 조익(1579~1654)은 포저선생집 권22 퇴계와 고봉이 무이시를 논한 편 지를 읽다 에서 내 일찍이 몰래 스스로 헤아려보지도 않고 주자의 무이 구곡시 를 해석해 보았다. 대체로 유씨의 주석으로 인하여 또한 그 언급하 지 못한 것까지 상세해지게 되었는데, 그 옳고 그름을 바로잡을 수 없음이 한스럽다. 근자에 퇴계와 고봉이 주고받은 편지에서 이 시를 논한 것을 얻 - 352 -
近 世 东 亚 士 人 的 精 神 桃 源 / 43 어 읽어보았다. 내 생각에 가만히 깊은 의혹을 가졌는데, 대체로 하서는 유 씨의 주석에 대해 결점을 지적하지 않았고, 퇴계는 의혹을 가졌으며, 고봉 은 대놓고 꾸짖어 물리쳤다. 선배들의 견해가 어떻게 이렇게 차이가 많이 나는지 모르겠으며 고봉의 견해에 대해서는 더욱 이해할 수가 없다 라 하 였다. 조씨 또한 진보의 주석을 유씨의 주석이라고 잘못 생각하였는데 그는 진보의 주석을 본 적도 없을 뿐만 아니라 당시 사람들이 이 문제에 대한 벌였던 쟁론에 관심조차 가지지 않았다. 또한 이현일(1627~1704)은 갈암선생문집 권12 신명중에게 답하다-기 묘년 에서 무이구곡시비주 는 특히 의미가 없다. 진씨의 문인 유개가 극 히 찬탄하며 감흥시 와 함께 볼만하다고 하였지만 특히 이해할 수 없다 라 하였는데, 이는 이퇴계로부터 백 년 뒤에 다시 유개가 간행한 진보의 책 을 언급한 것이다. 또한 이익(1681~1763)의 성호선생전집 권56의 무이구곡도에 적다 에 서는 내가 무이구곡시 를 읽다가 옥녀삽화 의 구절에 이르러 어의가 가지 런하지 못함을 의심하여 자세히 살펴보고는 비로소 그것이 도의 계급을 비 유하고 있음을 깨달았다. 일곡은 학문을 하는 처음을 이른 것으로 오솔길을 찾아 말미암음이 적합하지 않음을 말하였다. 다음은 이미 길의 줄기를 찾았 으면 한 뜻으로 정진하여 물욕에 끌리지 말아야 함을 말하였다 라 하였다. 이는 진보의 주석에서 나온 것으로 그가 진보의 책을 읽었음을 나타낸다. 이광정(1714~1789)의 소산선생문집 권3의 유숙문에게 답한 별지 에 서는 구재는 원나라 진보 상덕인데, 상덕은 자인 것 같으며 호는 구재로 복녕주 영덕 사람으로 은거하며 교수하였다. 유개의 무이도가발 에서는 무이에 거처하여 놀면서 늘 도가 를 외었는데, 근자에 구재 진선생에게 가르침을 받게 되었다. 라 하였다. 대덕 갑신년 중춘에 무이의 유개가 삼가 발문을 짓다 라 하고 유개의 발문을 초록( 抄 錄 )하였는데 지금 전하는 판본과 일치한다. 필자는 조선시대서목총간 을 조사하던 중 동명의 작품을 발견하지 못하 였으며, 겨우 제도책판록 과 완영책판목록 중에서 감흥시 라는 책을 - 353 -
44 / 한국민족문화 38 발견하였다. 주에서는 8장(8쪽)이라고 밝히고 있는데 이는 귀거래사 의 쪽 수와 같으며, 생각건대 주자의 감흥시 만 있고 진보 주 무이도가 는 포 함할 수 없다고 추측된다. 2) 전인초( 全 寅 初 ) 선생이 주편한 한국소장중국 한적총목 에는 주문공감흥시 의 1554년 필사본과 조선 중종 연간본이 각 1부 수록되어 있는데 3) 서명은 일존총서 와 같으며, 진보의 주 무이도가 를 포함하였을 것이다. 이상 상술한 것들은 모두 16세기에서 18세기에 이르는 이백년 동안 진보 의 주문공무이도가주 가 줄곧 조선에서 전해졌으며 아울러 조선왕조 문인 들이 숙지했던 도서임을 증명하고 있다. 왕성하게 발달한 인쇄업의 도움을 받아 유개의 작품이 조선으로, 조선에서 다시 일본으로 전해지게 되었고 아 울러 조선과 일본 학자들은 이를 이학의 경전으로 받아들였다. 4) 그러나 아 이러니 하게도 중국의 원 명 때에는 오히려 알려지지 않았다. 이런 현상은 문화를 전파하는 곳과 그 문화를 받아들이는 곳 사이에 존재하는 문화 교 류 과정 중의 상이한 방향을 반영하고 있다. 진보의 주문공무이도가주 역시 그의 저술작 중에서는 그다지 중요한 지위를 차지하고 있지 않으나 조선에서는 오랫동안 지대한 영향을 끼쳤다. 이는 아마 송원이학( 宋 元 理 學 )이 동아시아에 전파되는 방식과 연관 있을 것 이다. 이학의 전파와 그 이전의 경학, 불학, 선학의 전파는 달랐는데 수년 간 중국에서 유학한 사신이나 빈공생, 구승법에 의한 전파뿐만 아니라 외부 로 전파한 학술을 다시 국내로 받아들였으며 당시 이웃나라의 학자들도 원 명의 학자들과 마찬가지로 같은 이학 서적을 읽고 있었다. 이러한 전파 방식은 그들로 하여금 중국에서 온 관련 인쇄물에 지대한 관심을 불러일으 켰으며, 특히 진보 같은 이학 대가의 작품은 경전으로 받들어졌다. 바로 이 2) 조선시대서목총간 제3책, 중화서국 2004, 1544쪽, 1646쪽에 보인다. 3) 한국소장중국한적총목 제5책, 한국: 학고방출판사, 2005, 559쪽, 560쪽에 보인다. 4) 무이문화에 관한 일본에서의 영향은 에도 시대의 화책 명수화보 를 통하여 증명할 수 있 으며, 본서는 문화 7년(1811)에 간행되었다. 이는 고대문화와 문학전고에 관한 도해로 그 중에는 세폭의 무이구곡 에 관한 그림이 있는데 논문의 끝에 덧붙인 그림을 참고하여 보 라. 본서의 간기 에서는 문화 6년 기사년 12월 서문을 쓰고,문화 7년 경오년 봄 2월에 동야산인이 기록하다 라고 되어있다. 광통서림,동경일본교 일정목 북전무병위. - 354 -